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隰县玉露香梨

主题: 你 好,台 湾

  • 王凤
楼主回复
  • 阅读:9493
  • 回复:1
  • 发表于:2016/12/16 12:16:01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隰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你 好,台 湾  

                     文/王 凤 

     飞机在数千米的高空飞行。片片白云从机身旁掠过,飘飘忽忽的白云把我的思绪扯的很远很远。台湾,宝岛,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台湾,一个从前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要去的地方。大陆,台湾,相隔万里,但相同的血脉,相同的文化底蕴让我们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透过舷窗向下望去,隐约望见了台湾海峡。  

    当飞机飞抵台北上空时,夜幕已经降临,随着高度的降低,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整个台北了。从高空俯瞰,林立的高楼,变幻的灯光,霓虹闪烁,流光溢彩,夜幕下的台北显得清晰而神秘。

第一次踏上宝岛台湾,期待、好奇、新鲜。对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以前只有在书中有所了解,美丽的基隆港,秀丽的阿里山自然风景、美妙的日月潭风光、悍勇的高山族小伙,阿里山的姑娘……。这些,在这个充满神秘的岛屿,无不激发着我的好奇。期待就这样在时间的面前变成了现实……

                    日 月 潭 边

兴许是看久了大陆黄土高原的颜色,感受惯了干燥的气候,这里,环岛的太平洋海风让我们着实领略了湿润的空气和岛上亚热带的风光。高大的椰子树,翠绿的梧桐、芭蕉,铁树;湿热的空气,绿野山间中一条条便道,一间间绿树掩映的房屋,偶尔半山腰间云雾缭绕中出现的一间石屋,无不使人为之一震,这满满的绿色,连眼神也变得温润了。怎么会是十二月份的天呢?在感叹与大陆北方形成明显反差的同时,又不得不怪造物主这么不公平了。

和所有的地方一样,去往旅游景点的路总是崎岖的。还好,天气晴朗。日月潭位于台湾西部的南投县,四面环山,海拔较高,山峰翠绿,湖水碧蓝,是台湾风景优美的“天池”,也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

一眼望去,湖水碧绿,青山倒映,湖光山色。日月潭之美也许就美在这环湖的重峦叠峰,山湖相映之中。潭的中央有一岛——-拉鲁岛,旧时也叫珠屿岛,潭面以拉鲁岛屿为界,东侧形如日轮,西侧状如月钩,故名日月潭。中国的很多东西,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要想赋予它生命,使之有顽强的生命力,总会找出这样或那样的传说,怎么会没有故事呢?日月潭也不例外。那个叫大尖和水社的年轻人不就是演绎这个故事的人吗?当恶魔把潭里的太阳和月亮吞噬了以后,人间便暗无天日,是大尖和水社用性命救出了太阳和月亮,潭中的拉鲁岛见证了这一切,为了能让这一对情人日夜相守,拉鲁岛向东向西,连接起了这形如日,状如钩的潭水,取名“日月潭”。这当然是一个传说,但多少平添了日月潭的故事性。仿佛没有故事,没有传说,游客就是枉来一回。

湖面辽阔,潭水澄澈,一年四季晨昏景色各有不同。来此如不亲自泛舟游湖,那也是枉此一游。机械的游船在湖面疾驰,碧绿的潭水被激起层层白浪,犹如“卷起千堆雪”。 游客的惊叹声,赞叹声,不时回荡在湖面。此时上下天光,碧水粼粼,浪花翻飞,令人顿有凭水凌空,飞入仙境,赏心悦目之感。毕竟是在山间,不一会儿,晴朗的天便雨雾蒙蒙,瞬时,山水便笼罩在雨雾中,这又让我们感受了山朦胧,水朦胧,雾朦胧的日月潭,感受到一日不同天,真感谢上天的恩赐!我想,月光下的日月潭也一定更美!我想起苏轼,他游过很多湖,而且是夜里,但这里,他一定没有来过,否则还会有比《赤壁赋》和《前赤壁赋》更好的文章流传于世。“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意境,也只有在他的笔下会让我们久久回味。

    日月潭的景,不仅如此,其环湖胜景殊多,涵碧楼、玄奘寺庙、文武庙、德化社、山地文化村及孔雀园等。其中,涵碧楼是日月潭最高档的的宾馆,坐落在临近日月潭边的一个小山坡上,位置曾经是蒋介石的行宫。没想到,岸上最有名的小吃竟是阿婆茶叶蛋,据说历史悠久,介绍说,主要是用各类菌类作汤料煮的,50台币买了4个,茶叶蛋好像和其他茶叶蛋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可能是阿婆的故事赋予了茶叶蛋太多的内涵。

    岸边,邵族人正在表演。其实,一直想了解台湾的邵族人,邵族人是生活在南投县日月潭周边的少数民族,是台湾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汉化较深的一个族群。他们自嘲比“黑面琵鹭”还珍稀。相传邵人祖先以狩猎为生,有一次追逐一头白鹿到这里迷了路。他们发现此地风光明媚,湖水中鱼儿肥美,他们认为这是上天的赐予。于是召集其他族人,迁居来此,世代繁衍。邵人能歌善舞,为了让岛内外游客认识日月潭邵人文化,日月潭风景区管理处特斥资筹组了邵人歌舞表演团队,每天免费表演,优美的“杵音”总能吸引众多的游客。“杵歌”是演员们光脚拿着长短粗细不一的木杵,围成一个大圆圈,以杵击地,木杵落地的节拍不同,再加上朴素原始的歌声,就形成“杵歌”。“湖上杵歌”也被列为日月潭八景之一。强烈的节奏,奔放的舞蹈,为多数人所喜爱。“逐鹿传说”的表演,形象地再现了昔日邵人祖先落脚日月潭的情景,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许是久居都市,许是厌倦了喧嚣繁华,望一望这一片碧绿,这一片层峦叠翠的山峦,听一听这里原住民的故事传说,心情有了太多的惬意与满足。尘世的一切美好又怎能抵得过眼前这一片山水呢?我们置身其间,羡慕这山,这水,甚至羡慕这卖茶叶蛋的阿婆。谁又能比得上阿婆呢?阿婆有山水相伴,有自然相伴,阿婆是幸福的。这些朴素的原住民守着传统,守着这青山绿水的家园,我想不出还有比这更惬意的生活了。也许当我们融进这山水之间时,你才会发现,眼前这如画的自然风景,才是我们生活中真正的风景呢。

                  阿 里 山 魂

 诗情画意中,离不开山水。阿里山就是这样。这个位于台湾嘉义县东部的阿里山风景区,实际上并不是一座山的名称,它只是特定范围的统称。景点其实是由十八座高山组成。

    走进风景区,“阿里山自然风景区”几个大字赫然醒目。热闹的场景便呈现在眼前。景区旁边的舞台上,高山族人身着艳丽奇特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一曲大陆人熟悉的《阿里山的姑娘》和《娜鲁湾情歌》重复播放着。男子的舞蹈更加引人注目,头插几根修长漂亮的翎羽,身后背着箭镞,光脚模仿各种动物的姿势,表情丰富,动作夸张。可能是被现场气氛所感染,游客们也和着音乐大声唱起《阿里山的姑娘》,台上台下的互动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跳“纹面”舞蹈的是泰雅人,泰雅人是高山族的一支,该族群有鲸面、纹身的风俗。“纹面”也是泰雅人最具代表的传统文化。据说这种传统文化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传承也将面临着挑战。

   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尤其是神话、传说和民歌。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手工工艺很有特点,这一点从他们的服饰就能看的出。 高山族各族群部落都是“歌舞之乡”,他们对神灵,对自然充满敬畏,为了表达对丰收、对神灵的感情,他们常常用歌舞来传达感受,无论是在盛大的“丰年祭”上,还是在“狩猎祭”“河川祭”“祖灵祭”上,他们都要用歌舞来“娱神”,把美好的祝愿传达给神,祈求神灵的保佑。此外,在很多重要的场合,都能看到他们优美的舞姿,听到他们悦耳的歌声。我庆幸能在这里感受到一个民族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当今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他们用虔诚传承着自己古老的文化。

桧木是阿里山之魂。走进阿里山,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树木、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新鲜气味扑鼻而来。昂然矗立的桧木,树基粗大,树干修长,直立,宛如擎天巨柱。这种具有很高实用价值树木当年也没有躲过日本殖民者的掠夺。     

林中许多形如岩石,长满绿苔的巨大桧木树基,就是日本殖民者占领台湾期间,对这里的原始桧木林进行疯狂砍伐证据。巨大的树基似凝固的历史,仿佛默默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穿行于林间栈道,似有一种曲径通幽之感。阿里山山林的景观多是奇木,多是珍奇的红桧木和扁柏。说到它奇,还真让我们开了眼界。不远处便是让我们惊讶的“三代木”,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三代木”,顾名思义,同一根株能枯而后荣,重复长出祖孙三代的树木,粗大而扭曲的树根,盘根错节,裸露在地面,如今,第一代,第二代的前身均已枯老横颓,第三代却仍然欣欣向荣。真乃造物主神奇的安排。这,还不算奇,要说“神木”还真有。一路上,我们看见了树龄超过2000年的“光武桧”、“千岁桧”……阿里山桧木的强大生命力让人震撼!这是一棵高40多米,树龄2300年的香林神木,基部需要10人才能合抱。它被严格地保护着,我们也只能在栅栏外与它合影了。据说, 阿里山原本有一棵被尊为神木的巨桧,其树龄超过了3000年,高50多米,20多人才能合抱,可惜在1997年被连月的暴雨摧毁。

  在阿里山,其实不需要刻意地去安排,一步一景,处处是原始森林美妙的风光,处处是意想不到的惊喜!在这群巨木神木中,竟然还隐藏着碧绿幽深的一潭水————这就是著名的“姊妹潭”。

  “姊妹潭”,不算很大,分为姐潭和妹潭,姐潭为方形,妹潭略为圆形,其实是两个比邻小湖,水并不深,但幽静深蓝,凝然不动。这两个小湖本来是林中很不起眼的两泓水,但它们也有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不用听,也能推测到她们的故事,无非就是为爱殉情的传说。这一对姐妹同时爱上了一个男子的同时,不堪忍受着姐妹情、男女情的折磨,于是相约,带着莫名的抑郁和悲伤将自己花季的生命交付给潭水,双双以死殉情。深水幽蓝,是姐妹俩伤心的泪水,也正是这两姐妹的痴情,却赋予了两潭水以凄美的灵魂。我们感叹故事的悲情,但悲情的故事总能撩人情思,令到此一游的人们浮想联翩。

    姐妹潭之间有木桥相连。姐潭湖区还设有一座以桧木为基座的相思亭,不过,这个亭子就让游人有感觉多了。亭子上盖着茅草,远看是一个茅草屋,雨雾中若隐若现,倒也别有一番风味。姊妹潭周边更设有环潭步道,供游人赏景。

不远处的一块大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上面刻着“邹族文化部落”的字样。阿里山邹族文化部落是阿里山一颗璀璨的明珠。据导游介绍,阿里山邹族文化部落中的“优优吧斯”取自阿里山原住民邹语:YUYUPAS,代表“非常富足,安康”之意。居住在阿里山的邹人具有高超的鞣皮技艺,其制作的“小米酒”和“竹筒饭”负有盛名。有人说,没到过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而没到过邹族文化部落就别说上过阿里山。可见,邹族文化部落在当地可见一斑。“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是邹族文化部落的歌曲,也是阿里山邹族人的写照。我知道,邹族文化部落,不是我们听一听,看一看就能完全了解了的。其实,阿里山,太多的神秘,太多的内涵有待我们更深入地去探究。

什么神奇的传说,都比不上阿里山的神奇。

阿里山,本身就是一个神奇的传说!

   

                  老 兵 路 上

在台湾,提起“老兵”,永远是个伤感的话题。而这条路却和老兵有关。

这是整个旅程中最让我震撼的地方。一块大石立在这条路的中央,上面写着:太鲁阁国家公园东西横贯公路入口。“太鲁阁”,高山语意为“山峦绵亘”之意。几乎所有的旅游团都要在此集体合影,一开始不解,只把它当做一个景点,然而,它的意义远非如此。我们即将步入的这条路,就是台湾最著名的一条公路————中横公路。它贯穿台湾东西,横跨花莲、南投、台中三县,也是太鲁阁国家公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条近300多公里的中横公路,却是一条用台湾老兵的鲜血建成的公路。在这条路上,每一公里都铸有老兵的英魂!

这条公路,穿越险峻高耸的中央山脉,最高海拔1600多米处。“两岸悬崖,万仞奇峰,山势陡峭,怪石嶙峋,奇岩怪石,尖峰绝壁”,公路要在此穿行而建,这是何等的艰难!1956年,当局动用几十万名台湾老兵,称他们为“荣民”,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公路建设。工程异常险峻,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一斧一镐,一米一米,用手工开掘出了这条被誉为“人力开凿与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的公路。  

 “九曲桥”最为险峻,来此游客,全副武装,头戴头盔,步行穿行。九曲洞为中横公路的一大奇观,也让中外游客叹为观止。公路在此穿山凿洞而建,奇岩怪石,悬崖绝壁,道路曲折穿行于坚硬的岩壁中,游人和车紧贴峭壁,蛇形而入。九曲洞并不是只有九个弯,而是有数不尽的回廊,蜿蜒曲折。站在这峭壁回廊里,峡谷中的风景一览无余,山峰峻峭翠绿,深谷溪曲水急,林泉幽邃深远,山中怪石奇岩嶙峋。在欣赏这无尽的美景时,我们深深缅怀着为这条路付出的台湾老兵。

     燕子口尽头,有一座靳珩桥及靳珩公园,这里立着一尊铜像,他就是靳珩。一位在修建中横公路时殉职的一位段长。高昂的头颅,坚毅的神情,挥动的手臂,仿佛在指挥着千军万马!

     靳珩铜像旁边是这样介绍的: 靳珩是河北无极县人,生于1914年,他毕业于北洋大学,主修土木工程。据称他秉性笃学,仗义正直。1948年来到台湾,先在军队服役,1957年任台湾东西横贯公路溪畔公路段段长。

 

    1957年10月20日,花莲发生5级强烈地震,靳珩段长于破晓时分,出外巡视正在建设中的桥梁工程时,不幸在栈桥上被山上滚落的石头击中,当场殉职。当时蒋经国先生对靳珩十分感念,在他殉职的地方为其立碑,并请台湾著名的钱穆教授为靳珩撰写并手书墓志铭。大桥建成之日,就把这座桥命名为“靳珩桥”。赞赏他在公路建设期间:路险履危,披星戴月,风雨寒暑,从无间断。

    每一个老兵身上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老兵的心里都有一段辛酸苦难史,就像一块伤疤,我不想再次揭起它。和所有的老兵一样,靳珩最终也没能等到回大陆团聚的那一刻,他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望乡的那个岛上!

    峡谷中的长春祠,就是为他们建造的,这里,每日有人守候,里面镌刻着212人的名字,其中就有靳珩。他们都是为这条公路献出生命的老兵。望着远处,我仿佛听到祈祷的钟声,那一声声的祈祷,一定是在超度他们的亡灵,让亡灵能够魂归故里,实现他们生前的遗愿。

    对着长春祠,对着靳珩像,我们默然肃立。不知什么时候,天空下起了小雨,丝丝细雨飘下,打湿了游人久久不愿离去,伫立雨中,心中感慨万千,此时,我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机会去寻找,拜访那些老兵,他们还健在吗?“老兵”,在他们心里都有一块深深的伤疤,我知道自从他们踏上这岛屿的第一天起,他们的那份望乡之情就从来没有泯灭过。漫漫相思路,融入了他们一生的企盼!我想起龙应台先生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说的一段话:“所有的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海洋,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这句话说尽了那个时代,他们当时离开大陆时复杂、纠结、痛心的心情。在他们的故事里有多少本应不该是有故事的故事啊!

不知道该为老兵做些什么,那就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条路,记住这些老兵吧!

    短短几日行程,依依不舍,踏上归程。飞机在高空飞行,我再次向下俯瞰,我知道我在寻找什么,那长长的海峡似乎没有了尽头。我知道,长长的海峡永远是两岸同胞骨肉相连的纽带,同时,这海峡又掺杂着多少两岸同胞苦涩的记忆啊!海峡很深,曾阻断了多少骨肉亲情;海峡很浅,却成了多少两岸人浓浓的乡愁————-“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飞过海峡便是大陆了,透过舷窗,我轻轻挥了挥手:再见了,台湾!

                            2013.12.5.晚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