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隰县玉露香梨

主题: 怀念我的姥爷和姥姥

  • WXID14253434
楼主回复
  • 阅读:4708
  • 回复:0
  • 发表于:2015/10/20 10:06:24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隰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怀念我的姥爷和姥姥 

文/王俊杰(山西隰县)



  一年又一年的重阳节来到了,在秋高气爽的十月里,我不由的想起了我敬爱的姥爷和姥姥,他们两位老人的背影满面笑容浮现在我面前。(我的姥爷郭维云,姥姥张芳兰)

  五十年代,我当时七八岁时,记得姥爷在隰县南街土城墙门口东侧,开了一座旅店,那时候县城四条街窄,人口稀少,姥爷的店由我父亲王真彦、二舅郭志强帮忙经营,生意还比较兴旺,那时农村和城内人民百姓生活艰苦而贫穷。一个饼子卖五分钱,一碗清汤面一毛钱,我和四舅郭志龙及同学经常到店内帮助干活和玩耍,姥爷生性脾气大,对家庭子女和我们管理非常严格,你如有差错,就训斥、批评,甚至遭挨打。但姥爷对子女都很关心爱戴,经常给我们讲抗日故事,并给我们买好吃的东西,他老人家一生艰苦朴素,勤检节约,为人正直,性格开朗,爱为贫穷人办事,助人为乐,积德行善。

  在我十岁时,和我四舅郭志龙在县城第一小学上学,经常吃住在姥姥家,姥姥家住在东大街县委大门南城墙下(即现在的幸福区)。有一座大院,三孔窑洞,五间瓦房,院内南片还有菜地、水井,种有桃树、枣树、各种蔬菜,我们每年春天,跟着老人耕种、锄草、浇水追肥,每到秋天丰收的季节,我们拿着长长的木杆,去打树上的枣,大红的枣落的满地都是,将枣洗干净后,大家边吃边谈笑风生。

  那时姥爷、姥姥家并不富裕,生活十分艰苦,连烧的煤都买不起,为此,我和三舅郭志海、姨姨郭月英、四舅郭志龙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一早就到县委,政府大院撒圪料,(即将干部办公住房内的炉灰挖出,再撒出圪料来用),我们年幼胆子小,要到每名干部办公室掏灰,都要轻轻的敲门,问一声要掏灰吗?人家答应后才悄悄的进去,未有应声,就不敢进去,每天我们每人挑着一担圪料,兴致勃勃的回了家,姥姥是一位典型的的中国妇女,她忠厚老实,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待人热情,特别关心疼爱子孙儿女,她一生有四儿五女,受尽了艰难曲折,含辛如苦,把子女抚养成人,为了生活,五十年代,我的姥姥虽然五十余岁,但每年三、七月古会,东街露天影剧院都要唱大戏,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姥姥都要带上我去卖油糕,我帮姥姥拿上炉子、煤,在剧院后端放好后,姥姥坐在那里,将做好的软面糕放在油锅里炸,我在旁边帮忙拉风箱,一边叫喊,“新鲜的油糕,快来买吧!”小本生意,还热闹红火,每晚还能挣上几元钱,那个时代,最好的饭就是过油肉,老人买了一盘过油肉和饼子,星期天全家在一起吃了一顿饭,十分高兴。

  姥爷、姥姥十分热爱我们,曾记得他们二老经常背着我们去看大戏、看电影。五十年代,县城演电影、唱大戏,大都在东大街有一个能容纳上千余人的洪炉台大广场,每年闹红火,也都在这个露天舞台,逢年过节, 这里人山人海,热闹繁忙,处处体现了节日的欢乐。

  姥爷家院内还有一座老式磨面的石磨,那时买下玉米、小米、豆子,都要在石磨上推转,我经常帮助姥爷磨面,磨一袋面要推转数百遍,刚学推磨,头晕眼花,时间长了就自在了。

  六十年代,我进入了中学上学,和父母住在了县城南大街旗杆巷子3号,那时候学习紧张,去姥爷家的时间也少了,每逢星期日,我就带点好吃的饼子,去看望姥爷、姥姥,姥爷高大的身体有些弯曲,背有些驼了,胡子也花白了,    他们二位老人开始出现苍老的面孔,但还是高兴地叫我的小名“记生”,你的学习怎样,有上进了吗?我说有了很大进步。

  姥爷于六十岁病逝而去,姥姥于七十年代因病而与世长辞了,享年七十八岁,现在回想起二位老人的一生,他们走过了艰难的历程,为了全家的生活,奋力拼搏,为了儿女子孙,费尽了心血,含辛如苦,将孩子们养大成人,奋斗了一生。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我们永远怀念姥爷,姥姥。祝愿他们享受天堂之乐!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责 编:马杏丽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