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隰县玉露香梨

主题: 隰州 佛事

  • 心无尘
楼主回复
  • 阅读:13352
  • 回复:3
  • 发表于:2015/4/27 22:09:42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隰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隰州 佛 事



  静静的聆听着晨钟暮鼓,任时光流转,隰州佛事伴随着花开花落将近1500年,至今仍然余脉袅袅,香火不绝。对于隰州的一代代人来说,佛教似乎从他们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这也就使得一些人对佛教总怀着某种好奇心和神秘感。那么,佛教是什么时候出现在这里?又是什么人在隰州建造了一处处佛寺?佛教对县人的生活产生过什么影响?

  根据七里脚千佛洞的佛像考证,在北魏孝明帝时期 (516528)佛教就已经传入隰县。清康熙《隰州志》说,隰州“无村没有庙”。当然,这里的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民间习惯将庙与寺混为一谈。其实,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庙,民间有土地庙龙王庙,山神庙等等。古代的隰州,此类的庙不在少数。供奉佛像的地方称作寺,如观音寺,灵隐寺,天宁寺等等。不过,即使这样,也能看出佛教在隰州历史中的鼎盛。只是由于战火和人为毁坏等因素,这些凝聚着古代文明的寺院大部分成为废墟,有的荡然无存。现存的碑碣等史料虽然对寺院的历史有较详尽的记载,但有的不知创自何时,有的只记载建造的大致年代。如创建于唐初的灵隐寺(原名龙尾寺)。有确切建造时间的是619(唐武德二年)建造龙纪寺(宋至道元年改名安国寺)。隰县城创建于唐武德元年,建城的第二年就建起龙纪寺。这不能不说是唐宗室崇佛礼佛的濡染。大约在公元667755年间,也就是唐高宗乾封二年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之间,七里脚千佛洞又开凿了一窟。它既受到平城云冈、洛阳龙门与巩县石窟的影响,也与陕西关中长安地区佛教造像有密切关系。这进一步表明,佛教在唐代的隰州得到较大的发展。

  之后,历朝历代都创修寺院。如宋代创建的观音寺、兴教寺,金大定元年的卧云寺,明代的圣境寺、千佛庵。修建年代不详的如玉泉寺、天宁寺、法云寺、兴国寺、佛塔寺、慈云寺、普宁寺、石壑寺、兴化寺、圣佛寺、黄云寺、大云寺等。“僻壤山陬,亦兴萧刹”,佛教寺院遍及全县,直到现在,我县依然保存有105处佛教寺院。

  佛教在隰县持久而广泛的传播,可以说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人们除兴修寺院,顶礼膜拜,表达对佛的虔诚,并以因果善恶的佛法行事外,还积极献身佛教事业。涌现出了一批终身事佛建树颇多的名僧,对佛教宗风的延续和弘扬产生过重大影响。

  南宋时期,隰州就出过一位当时很有名望的禅师——曹洞宗高僧正觉,宋高宗谥名宏智正觉,世称“天童和尚”。作为一名修行者和参悟者,住持当时天下十大名寺之一的浙江宁波天童寺30年,天童寺成了他学问和心灵理想的栖息地,他独创默照禅一派,并有佛学专著问世,开创了天童寺的中兴时期,被称为“天童中兴之祖”。

  与正觉同时代的哲魁禅师,也是从隰州走出去的一位高僧。他慕名远道投入正觉禅师座下,苦心修炼,参学不辍。和正觉和尚一个高风,一个亮节;一个中兴名寺天童寺,一个沿着正觉的行迹默默苦修,在佛界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笔。他们的活动区域虽然不在隰州,但他们与隰州的相互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知,南宋时期,隰州的佛教就已经盛行,与外地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走出去和请进来,是隰州佛教所以能长期延续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隰州及后来的隰县本土又出现过哪些大德名僧呢?

  释圆镜是明代隰州的一位苦修高僧,曾主持隰州石室寺,并为众说法。后偕弟子在凤凰山北翼瓦窑坡村,启凿深洞苦修。

  明代隰州最有业绩的僧人是创建小西天的东明禅师。东明,别名道亮,河北人,出生于明万历年间。幼年从师落发五台山,虔诚修行三十年,影不出山,足不入市,德高道深,先后结庐普陀山、天台山、武夷山、天竺山和庐山,广泛参学,博览经书,并以慧远为祖师而宗净土。由南而北讲经弘法,四方信徒上万人拜谒诵经。大约在他50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路经隰州,见县城西北有一山形酷似凤凰,他仿佛看见彩光闪闪的凤凰静卧山顶,不觉激动万分,顿然醒悟,原来这里是一块吉祥之地,便下跪发愿,要把这里建成他心目中的佛教名寺。于是将此山更名为风凰山,结庐山巅,因山布景,并勾勒出千佛庵的蓝图,铲除草芜,劈险就夷,倾其积蓄,备尝艰辛,终于使圣殿起凤山,悬塑现人间,将西方极乐世界微缩于袖珍之山,终于完成了这件中国佛塑史上堪称绝唱的艺术杰作。东明禅师用他那佛家弟子的虔诚修行、慈悲为怀和审美才智,把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和人类对宇宙奥妙的热切渴望熔进了小西天的塑像建筑中,熔铸了小西天最具生命力的文明碎片和道德精神。而东明禅师也在欣慰中离开人世,但小西天却以它自身的价值告诉世人:东明和尚是当之无愧的开山祖师。

  1914(民国3),河北籍的显学和尚云游至小西天,见寺院破落荒凉,僧徒四散,无人管理。就发愿重整寺宇,再妆金身。得到县城居士冯时敏、郭逢春的赞助。一个弘愿耗费了他20多年的光阴,终使寺内佛像庄严殊胜,庙宇焕然一新。显学被视为近代振兴小西天的功臣,是小西天第一位写有传记的和尚。

  长治籍的性堂法师,自1959年来小西天后再也没有离开过。曾为山西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隰县佛教协会会长,连续7次当选县政协委员。几十年来,在佛门潜心静修,惨淡经营,受到弟子和四方信众的尊敬和赞扬。文革期间,红卫兵进寺破坏,他不顾个人安危,仗义执言,巧于周旋,终使国宝免于浩劫。1 987年,一伙犯罪分子将小西天无量殿内文物盗走,他及时向公安局报案。当天就将犯罪分子抓获,文物被追回。每年夏季,他都组织弟子会同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把寺内保存的珍贵明版藏经一卷卷展开,细致翻晾,使这套价值连城的稀有善本经书,不受虫蛀潮浸,得到完好保存。在纪念隰县解放40周年之际,他又举办隆重法会.超度为国捐躯的烈士,其爱国之心可见。八十年代后他又拿出蓄资数万元,修建念经堂及僧舍灶房,舍利塔两座,维修地藏王殿,硬化山下大道,请回汉白玉地藏菩萨法像三尊,损资助学,一切资生事业悉是佛道的优良传统,在他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小西天不仅是僧侣修学的道场,也是联系信徒利乐有情、慈航普渡、服务社会的净土。

  佛教的宗派很多,有禅宗、华严宗、净土宗、曹洞宗等十种。佛教讲,是讲禅宗,专指禅宗;其中禅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也是流传最久远、影响最广泛的宗派,是佛教中高雅脱俗的一脉。但他们不主张做佛事、建寺院,而小西天作为禅宗寺院,却由禅宗僧人塑造出一个金碧辉煌、相好庄严的极乐净土,精心营造西方胜境,这与注重内心修身的禅宗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小西天正建造于“融混佛教”的明清时代,许多禅宗弟子在强大的压力下不得不回归传统,吸取华严宗、净土宗的做法,一边注重外在的修行礼佛,一边保持自己高雅淡泊的心境,小西天这座禅宗寺院就是在这样一个独特的背景下建造的。如此违背禅宗主流的做法,却给后人留下了一座完美丰富的艺术宝库。

  佛教的更多魅力来自于今天被我们称为“佛学”的一门旷古学问。除了那些深奥的佛经梵语和悠远的理想,这门古老学问还告诉人们最为现实和超前的生活态度。这,已足以让芸芸众生燃起一柱清香。

  在隰州历史上,寺庙最多的时候达到200多座(含儒、道、神社等庙),可谓三里一庙,五里一寺。这里的寺院建筑布局依山取势,或隐没于大山之中,或耸立于高山之巅,或巧架于峭壁之间,与隰州的山水融为一体,赋予了隰州特有的灵气,丰富了隰县的历史内蕴和文化内涵。这使人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
  “古刹越千年,晋西第一窟”的七里脚石窟,开凿于北魏末期,止于唐初,雕刻精美,造型生动逼真,窟内造像七十余躯。南北两个洞窟的造像有很大的差异,是我省为数不多的早期石窟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这也是我县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座佛寺,为研究县内及晋西地区的佛教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北窟窟门外右侧有崖刻,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冯王上题留七言绝句云:古壁开堂几百春,独遗小像志乾封。可信浮生如过隙,听取西流水至今。

  孝文帝时期是北魏乃至北朝对佛教尤加崇信的阶段。对佛教的崇信的重要表现除了优遇高僧大德以外还有就是广设佛寺以建功德,七里脚石窟正是那个时期的产物。晋西一带只有隰州一处石窟,足见隰州佛事盛于别处。

  “山势如曲椅,宝地藏深山”的玉泉寺,处处缥缈着灵山的气息。大概也有千年的历史,因为始建年代不详,据传说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年)马祖大师曾在此修炼,由于寺旁潺潺细流绕寺而过,“玉泉寺”寺名便由此而来。寺院建筑面积虽然不大,但小巧玲珑,布局合理。当年诸佛端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盛况空前。在玉泉寺西北角半山坡的石崖下有一小古刹曰:玉泉上寺,又叫尼姑庵,玉泉水就是从上寺后的石崖根经寺中径直而下,石崖根有石刻佛像清晰可见,玉泉水的神秘也就在于此。现存十几块碑记载着玉泉寺曾经的辉煌,实乃深山瑰宝
  堆金山下游,天宁钟悠悠天宁古刹,创建于唐代。三院联袂,上下起落,宝阁朱扉,碧瓦流金,数十孔佛殿,千五百余尊檀木雕像,构成雄伟壮观的建筑群和雕塑群,为晋西山区罕有的名寺。唐天宝年间铸造的一口大钟,重八千,声闻数十里。上院的卧佛神游壁画殿及中院的千叶莲花佛像,造像奇瑰庄严亲和 1938日军侵隰,纵火焚毁了天宁寺。现在仅存一部分窑洞及石刻。

  位于小西天凤凰山下的观音寺,始建于宋仁宗皇祐初年(1049——1050年),可以说是佛教建筑中将山水灵性和宗教意味熔合的相对完美的一个美丽缩影。富有美学价值和精神力量的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我国佛教崇善扬美的宗教色彩和源远流长的哲学思想。庄严的佛像凝神打坐,禅院庙宇之间,从不缺乏文人墨客、风流雅士的身影,至今近千年,历史与文化的足印依然如此的清晰。

  小西天之外,尚有位于城南俗称大西天的圣境寺,是州城四大寺院之一。从时人记载来看,该寺结构宏敞,规模宏伟。前有东岳行宫,后有诸佛宝殿钟鼓楼等。其朱幡华盖,碧马金轮,绘塑之盛,称巨观焉。自嘉庆以来因年久失修,日渐破败。据老人们回忆,直至解放初,破败的圣境寺仍有很大的规模,占地达一百余亩,大小建筑众多,而且殿中也有精湛的彩绘和悬塑,其工艺之高超不在千佛庵之下。寺院先是省立九中,后隰县中学、隰县师范,现在是规模宏敞的隰县第四中学,即使这样,也只是原来圣境寺的一部分。2013年,原县人大副主任刘伟生和隰县古建公司总经理李成明捐款30多万,对唯一的遗构——歇山顶式的大雄宝殿进行了维修保护。如今,殿前的两棵古是寺院古老历史的见证。
  “深山有隐寺,而绝幽”的灵隐寺,位于谙正村东北10公里的紫荆山上,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占地面积1408平米,坐东朝西,依山而建,由四座院落组成。因文革被毁后弃置多年香火禁绝。但勘其基,读其碑,可知当年规模宏敞,建筑精。四周古柏苍松,佛寺独处幽谷,寺里的僧人和寺外的信徒,面对树之翠碧,花之芳香,天之闲云,鸟之鸣啭,风之清响,气之纯净,真乃绝静绝幽绝佳绝美之地难怪古人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

  对于修行的人来说,隐于深山中的佛教圣地,并不是侠影仙踪的想象,而是晨钟暮鼓的现实。在佛的世界中,获得的将是一种平和的心境和看待世界的智慧。也因为这样独特的智慧,一些在他们看来很平凡的事情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也变成为了一种美丽的传说。

  站在小西天的孤桐峰顶,一个千古不朽的传说从记忆中飘飘悠悠还原出来,仿佛看见一对火红的凤凰从西天结伴飞来,她们的身上燃烧着佛光,她们带着神圣的使命,要在万水千山中寻找到一个传播佛法的道场。在一个朝霞满天的早晨,她们远远的看见晋西南黄土高原有一处瑞气缭绕、佛光笼罩的山水,于是惊喜地向这个地方飞来,她们惊奇地发现这灵山秀水中闪射着一种仁慈和平的光芒,那是释迦牟尼的佛珠在闪光。于是一只凤凰落下来了,将瞬间定格为永恒,用涅磐点化于世人。于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演译成了一座氲氤着真善美和平等思想的道德造型,供世世代代的人们顶礼膜拜。

  来到城南的七里脚石窟前,村民们讲述着依然古老的传说。一位农妇在山上放牛,突然听到一个声音问:开了没有?四下张望却不见人影。于是心生恐惧,回家将此事告诉了丈夫。丈夫告诉他,再有人问,你就回答开了。果真,第二天又有同样的声音问:开了没有?,妇人高声说道:开了!突然,面前的大山突然从中间裂开一道缝,而且越开越大,裂缝处端居一个石窟,石刻佛像清晰可见,七里脚的上空祥云瑞气,阳光也异常的明亮而温暖。石窟寺这就样诞生了。这,仅仅是传说而已。然而,是什么穿透了创建者的灵魂?启动了这座灵山秀水的生命律动?依然充满了神秘感,给人们一个想象的空间。联想北魏皇帝崇佛建寺的举动,这个传说也许就好理解了。

  隰州佛事之盛,还可以以以下两部佛经佐证。
  一部是现藏于
小西天的明万历年间的佛教《大藏经》,关于这部经卷在《西天圣境》中有所阐述。这里介绍比《大藏经》更早的金代刻本《金刚经》。
  《金刚经》是元代隰县去延村姚姓人家供奉,《隰州志》没有记载,民间也没有传说,一切都平静得如同本来就没有那回事一样。事实上,这部经书不知从什么年代流落到外地,最后落入四川一位藏家之手,而且保管的很好。2006年,终于石破天惊地被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以160万元的天价购得,作为该馆的镇馆之宝收藏。
  金代存在时间短暂,佛经刊刻不仅少,而且流传于世的更为罕见。在此之前,仅见过《赵城金藏》一本。像这本《金刚经》应是海内外孤本,所以十分难得,十分珍贵。可贵的是,经书有两行题记,为我们留下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隰州隰川县保定乡去延村居住孝男姚钧奉
为先妣霍氏今月二十三日届斯百日之辰谨舍净财建立。 ”就是说,姚钧是为母亲百天忌日,不惜家资,购得此书,奉请于家的。这部书的发现,使我们得知金代民间有供奉经书的习俗,当然须是有力之家,姚姓应是去延村的富户。再就是此书为手工纸造书,据专家说是晋南当地刊印的。这就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平阳刻印,二是在隰州刻印。至少说明,金代的隰州,由于佛教的兴盛,带动了文化的发展。这部《金刚经》的面世,是佛教文献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虽然它落脚在广东,但是它是从隰县走出去的,它的根在隰州。它的完好如初,是人类的幸事,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泱泱千余年,佛事说不完。佛教自传入东土,佛教的哲理部份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古隰州所以在晋西居于中心地位,其中也有佛教文化融合所产生的影响。

 
  
  • 春雨潇潇
  • 发表于:2015/4/28 10:30:42
  • 来自:山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拜读佳作
来自手机版
(0)
(0)
  
  • 乡村老百姓
  • 发表于:2015/4/28 13:36:24
  • 来自:山西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楼主不说,一辈子也不知道咱隰县有这此佛事,谢谢!
来自手机版
(0)
(0)
  
  • 关注隰县教育
  • 发表于:2015/4/28 20:37:09
  • 来自:山西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已收藏!
来自手机版
(0)
(0)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