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隰县玉露香梨

主题: 《隰州方言探秘》前言

  • 中国呀功
楼主回复
  • 阅读:8195
  • 回复:4
  • 发表于:2015/3/12 20:03:31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隰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隰州方言探秘》前言

二旦家爸,

偷南瓜,

叫人家捉住屄脑上欻;

你不要欻,你不要欻,

阿是二旦家爸。

    这是一首本土流传甚广的童谣。虽说俗了点,但其教育功能却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我这里并非要探讨这支童谣,而是这里的一个方言字:欻。

    从字的结构来看,右为“手”,表动作;左为俩相叠的“火”字,表结果:指手的某种动作致使客体形成火上加火,火冒三丈的态势。显而易见,这动作的效果是多么强烈。这里专指某种侮辱性的动作,与“打”同义。但打重在使客体受皮肉之苦;而“欻”则偏重人格上的侮辱,比打更进一层。

    鼬鼠是学名,黄鼠狼是俗称,而本土却称这种小动物为黄鼬,孰雅孰俗泾渭分明。

    形容人幸福叫活奢——生活得奢侈,一如当今之大款大腕儿,具体而明确。幸福一词尽管外延很广,但内涵较之活奢,则相差甚远,很难析出其伯仲雄雌。

    干活累叫“噘”,噘死人了。同样指累,但“噘”更能给人以呼吸困难,上气不接下气之感。而“聒死人”了中的“聒”字,更是两种器官功能的形象组合,与雅语完全一致。成语“强聒人耳”,即指此意。

    形容人生气时的样子竟有性别长幼之分:男人叫“牾到那里了”。女人和小孩则是“忸嘴算卦”的。前者表现男人的刚强和无奈,只能默默地承受生活的艰苦,轻易不昭示于人。而妇孺们则是很易表现和宣泄自己的个性和痛苦的。

   将獾称作“貒子”,遍查现代词典竟查不出该字,只有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讲到獾的药用价值时,才提到此字:獾,古称貒。可见本土方言之古老而深奥了。

    为何隰人将雕称作“花鸨”,现代词典对此并无释义,但阅读《西游记》的注释,含义顿明,并可诠释妓院老总缘何要称老鸨了。

     “蹼蹄蹼踏”,形容人走路时的拖踏声,“乜乜斜斜”形容人慵懒迟钝的样子;而“忤逆不孝”则更是更高雅的古汉语了。

    尤其是我们多少年来一直被认为正确也是正常的“古she”、“午she”等表示村庄村名意思的字全部写成“古城”、“午城”,其实完全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古厍”、“午厍”。因为“城”根本就没有任何“she”的读音和“城”的意义。如同当年本县改革以前的“隰”字有多种写法一样,完全就是当地人自己臆造的字。反映了文化上的低庸和随意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强以及文化强县步伐的加快,我们的史志和县志,以及政府规范性公文完全有必要对此正名,以正视听。

    我就此请教过一位语言学家。他说,这所谓的方言,实际上是由于本土地处偏僻,受外来文化影响太小,因而保存了古代的官方语言,属于宋元白话。这在四大名著和《三言》、《二拍》里常能见到,可为佐证。

    隰州方言不仅不俗,而且很雅,甚至完全可谓是古雅了。

    隰州方言是如何形成的?这还要从其隶属的晋语谈起。

    任何一种方言并非是单纯的语言交流工具,而是与其历史沿革,人文环境,风俗习惯,政治经济,以及生存居住之地密切相关的。隰州方言隶属于中国九大方言(有些书中也称作十大方言)语系中的晋语系。

    晋语又称晋方言,是中国北方汉族地区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为山西大部、陕北、河套等地区的主要语言。现代晋语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山西省、内蒙古中西部、陕西省北部、河北省西部、河南省北部等地区,以太原话为代表方言。为汉语九大地方方言(粤语、闽南语、吴语、客家话、赣语、湘语、晋语、平语(又名广西话)和皖语)中唯一一种来自北方的方言。

    它又分为几个片区,而隰州方言则隶属于吕梁方言区的隰州片区。

    吕梁片(吕梁方言):分布在山西省中部吕梁山区与陕西北部黄河沿岸部分地区,包括吕梁西部、临汾西北部七县、榆林东南部等地区。其中又可细分为兴岚小片,离石小片和隰州小片区。隰州小片区包括隰县、交口、大宁、永和、石楼、蒲县、汾西。绕有趣味的是,尽管我们属于临汾市,但语言系统并不归其属地。语言系统与行政区划是不完全相同的。而临汾与运城属于陕西片的关中语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所讲的话与晋南话有着显著区别的根本原因。

    晋语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入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不相同,晋语比北京话的语言特点古老很多,有学者戏称之为“北方话中的山里话”。 三国、十六国、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五胡乱华”,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民族大融合,人口流动也很快,扬雄所记载的13种方言大多消亡了。虽然这一时期对古晋语的记载极少,但古晋语仍坚强的生存着,并没有在人们的语言系统中消失。

    隰州是古代的一个大州,包括现在的吕梁和临汾市。下辖十五个县。这就为保存古老的晋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隰州是古代军事重镇,为平阳到晋阳的必经之地,是南北交通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兵燹频仍,战火连天。“河东重镇、三晋雄邦”之美誉并非指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而是指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其实这对黎民百姓来说并非什么好事。从重耳亡命,到刘渊徙都;从孝文帝更名,到隋始建州,哪一场建制不是打得昏天黑地,血流漂杵?但他们是军人,他们除了带来战火销烟还带来了当时的官话——普通话。由于军人的特殊性,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彼此之间不可能用自己的土话交流,必然要使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的官方语言——普通话。这一驳驳的兵来来去去,给隰州人带来的自然是正宗的官方语言了。久而久之,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州城人。这就是为什么隰州人的所谓方言竟是古代官方标准语言的一个重要原因了。不仅如此,这些侵略者还将他们与本地人的血脉也留了下来,甚至自己也因此而权将他乡当故乡反客为主,成为本地人。尤其是汉建帝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将归顺的河东匈奴分为五部迁徙分流,其中的南部都尉统三千余落居蒲子,就是我们隰县,成为长期驻守的军人。而都尉不仅掌管军事还得负责政务。他们自然要在此安居下来,娶妻生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隰县人恐怕多为汉匈混血儿。

    尽管隰州有如此大的“开放”,但总体来说还是封闭的、保守的。因为这种所谓的“开放”,不是由于政治或经济上的原因,而是军事上的;开放不是自然的,而是被迫的。暂时的开放并不能代替长久的闭塞。那些可能改变隰州文化风貌的商贾大亨、文化精英是不会主动到这闭塞贫穷之地的。自然也不可能将外界的文化带进来,从而影响本土的方言文化。

    铁打的隰州,流水的兵。由于隰州不仅有一驳驳来来往往的军人,还有长期定居的军政人员。他们所带来的官方语言便长久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并一代代流传至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将这古老的语言奇葩保存下来的根本原因。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在保留古代官方语言方面,隰州方言是晋语系中保存得较为真实、全面和丰富的区域。自然也是北方方言中保存得较好的方言了。

    那么它又有什么样的特色呢?

    一是文白异读。这虽然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但因为隰州方言古老而显著。其特色便非常明显: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书音、文言音、字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文白异读中的文读是用方言的音系模拟文准音,白读是方言土音。所以文白异读最普遍的特点是,文读一般比较接近官方文准语言。比如,我们经常说的“黄鼬”。白话音读作“yao”,而文言音读作“yòu”。这就叫文白异读。如用白话音去查字,除了读音相同的外,是极难查到的。即使查到也会因为语音不同,而误以为是错别字。我们通常说的“yì”是给的意思,但按这个读音是不可能查到其字形的。但字典里有个读“bì”音并且有“给予”意思的字“畀”。按照文白异读的规则,当然就是这个字了。

    二是前缀特点明显,有着显著的“圪头词”特色。所谓“圪头词”,就是指词的前缀一般带有一个只表音不表意的“圪”字。这类词构词能力极强,使用率非常高。如:圪渣,圪疤,圪瘩,圪崂,圪榔,圪蚤,圪挤等。带前缀的词还有许多,如日鬼,日头,日塌,日八,日弄等。

    三是儿化字多。这类词语可表达出亲切、轻柔、小巧之意。如:撩羹儿,锅儿,碗儿,猴孩儿,马儿,驴儿,碨儿,蔂儿,矬脶个儿等。

    四是叠字较多。往往将一个字重叠起来,表达出强调和亲切的意味。如:棍棍,草草,花花,雀雀,窑窑,圪糁糁,鸢肩肩,鞋襻襻等。

    五是子尾字多:也就是尾部带“子”字的词。如 檩子,盔子,盆子,剪子,刀子。更多的则是与儿连成“子儿”:瓜子儿,棋子儿,枪子儿,麻子儿,石子儿,算盘子儿等。

   六是有分音词与合音词之分。用复音节字表示单音节字,即将一个字分成两个字来说,从而产生新的词语,叫分音词。比如,薄烂,是“绊”的意思;薄勒子,是指“棒子”等。还有:薄来——摆;薄列——撇;古拢——滚;得拉-耷;圪料——翘;圪榄——杆;糊弄——哄。薄愣——笨。薄揽——绑。

    而与之相反的是,将两个字的复音节字合成一个单音节字来说,叫合音词。比如:将媳妇子叫做“xiú′zǐ” 而这读作“xiú”的字,其实就是“媳妇”二字的快速拼读(反切)。“xiú′zǐ”就是指“媳妇子”。还有:餭儿——糊脔儿;恁nai——那么。那nèi——那一;莫——没有。那ne——那个等。合音词是极少的。

    这是方言口语与书面语的最大区别之一。之所以出现大量的分音词,是因为这些词的书面语往往都是单音词,其特点是说起来单调难听,远没有双音词听起来朗朗上口,有音乐感和节奏感。但又不能破坏词语的内容,古人就想了两个巧妙的办法;一是利用反切的拼音手法,将一个单音节词分成两个单音节词的相拼。这样词义未变,但听上去要好听得多;二是在单音词前加上一个并没有实际意义的“圪”字,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词义未变,但听上去同样中听多了。而且此类词造词功能极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造出许多词来。只是这种单纯口语化的词,在典籍文件中往往用的是书面语,所以,是极难见到其真面目的(文学作品除外)。因为双音节词在口语中应用最多,而合音词由于失去了好听上口的特点,所以,在生活中是极少的。

    本土方言与普通话比起来,只不过是其文白异读的变音罢了。但完全可以从声母和韵母的变化中找出其相应的字体来。具体说来有三种情况:一是读音完全相同;二是有一半相同:或是声母相同,或是韵母相同;三是两者的读音完全不同。其中,第二种较多。因此,需要仔细辨别。

    以本人多年的积累,不揣谫陋,将所知晓的本土方言荦其大端,昭示于此,以飨同梓,并聊以抛砖引玉:

    白话口语语音标注[白],文言书面语语音标注[文];如两者读音相同但又难懂的,标出标准音。对大家耳熟能详的,只罗列单词解释和举例,不作读音标识。不再一一赘述。

 
  
  • 关注隰县教育
  • 发表于:2015/3/12 22:26:44
  • 来自:天津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敬佩崔老师,没有一定的文化底功是写不出这些东西。
来自手机版
(0)
(0)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