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隰县玉露香梨

主题: 《隰州方言探秘》后记

  • 中国呀功
楼主回复
  • 阅读:9955
  • 回复:13
  • 发表于:2015/3/12 20:01:17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隰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隰州方言探秘》后记

言为心声,字为言形。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且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绽和社会、环境、生活、地理等诸多的历史元素。而语言中的方言只所以不被社会所重视,除了主流文化与文字一家独大外,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少有人知道它的庐山真面目。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根本不可能出现在文章典籍中。当然就以为老土落后,甚至常常成为被嘲笑的对象。

我们常说、常见的语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所谓的方言?也有人去进行研究,但均不得要领。因为只要涉及到字形,往往都是以同音字代替——完全逃不脱只有音没有形的遗憾。因为同音代替与没有发现,没有任何区别。而且还可能因为误导而让读者将别字当正字来识记,完全就是误人子弟了。

在那革文化命的荒唐年代,象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十六岁高中毕业后,我无可奈何地回到家乡务农,当上了最不情愿当的农民。但酷爱读书的嗜好绝难改变。而手头可读的书没有一本,包括所谓的课本。只有两本书:《新华字典》和《汉语成语小词典》尚可作为“书”来读。我便在工休期间,以及刮风下雨时,认真翻阅着这些最基础的东西。在翻阅中,我偶然发现,我们经常讲的土话,却在原来没有见过的字典里随处可见。只是因为平时的书本里不常用,并没有人注意到而已。这是为什么?一个小青年农民是绝对弄不明白的。后来有幸在上大学时,遇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专家来调查方言,我有幸成为隰州方言的受访者,接受了录音,我顺便向他提出我多年来的困惑。他说,这所谓的“方言”,其实就是消失了的古代官方语言。这就是为什么在一般的文字书本里找不到,却能在字典里查到的原因了。

原来如此!

恍然大悟后,我便在以后的岁月里,有意无意地进行搜集和整理隰州方言文字。因为由过去不得不阅读字典而养成的习惯,以后,只要看到一本与我过去读过的不同版本的字典,就一定要拿来阅读、查找。各种版本的字典、词典看过无数,并随手把其字形字义记录下来。时间一长,还真是收获颇多。但一般的版本全是大同小异,以后就极难再找到更多的字来了。查遍了网上的号称是最古老的字典《康熙字典》和最全的字典《汉典》,但也难觅踪迹。原因就是这些方言字太古老了,古老得已经没有使用价值,已不再收录,几近灭绝了。而唯其如此,才最能体现出隰州方言的精髓。

去年,我有幸得到一套《汉语大字典》,真有如阿里巴巴打开了瑰丽的宝藏。字典里那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形形色色的字,一个个象珠宝一样跃入眼帘,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些方块字在我眼前全变成了珍宝。如同葛郎台看见了金子。但字形全是繁体字,解释全是文言文。要在六万多字里发现连自己也可能已然忘却了的方言字,谈何容易。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好迫使我不得不坚持下去。对每个字进行对比、联想、甄别,一个个排除、待定、确定。然后记录在案。从而实现了从古典文、现代文到方言文的三级跳。

经过无数次的铢积寸累,夙兴夜寐,焚膏继晷的努力,终于有了这样一卷小文的诞生。

之所以如此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笃笃矻矻,全力以赴,除了挚爱的三文(文学、文章、文字)外,更重要的是一份社会责任感。因为我发现了本土本来应是最值得赞美、尊敬、学习的我们的语言,却常常受到讥诮和嘲弄。被当成是愚昧、落后的东西而大加挞伐。本土的同学常因为粗细的“细”与“肥胖”的“肥”分不清而被搞得颜面扫地。因为我们说“肥”发出的语音都是“xí”!本人就常常被问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但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不仅找到了依据,而且不是一个,而是三个:表示“xi”这个读音和“肥胖”这个字形字义的字不只有一个,而且竟有三个!这足以说明,这个字和这个音,在古代的使用率是极高的。而且是非常形象的:“大”字下面一个“旨”字——“旨”者“脂”也:一个人身上有大面积的“脂肪”,不是肥胖是什么?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说,我们讲的话不仅不土,不落后愚昧,而且是古代最标准的官方语言——普通话。古朴、典雅,高贵、深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存在的便是合理的。少见多怪是因为缺少认识水平和能力。不能责怪存在本身。有时,发现和认识自己远远要比发现和认识别人更难。缺点往往容易被发现,因为有他人坚定的帮忙;而优点往往可能被无情地掩盖。当我们把优点当作缺点刻意去掩盖时,要比缺点错误本身更可悲。

我们本来有着极其高雅的语言文化,但千百年以来却象黄土块一样被埋藏着,抛弃着,鄙夷着,嘲弄着。我有幸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她的存在和价值,就不得不将其挖掘出来,昭示于世。如果不知不懂完全可以不理不为;但一旦明白了,知道了个中原委,却不去关注,不作为,这就如同看见一个盲人正走向河边,快掉进河里时,不闻不问,不喝一声,不拉一把一样。于情于理,都是不道德的。

而且,更为紧迫的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普通话的进一步普及,本土人渐渐地就将本土方言给遗忘了。甚至现在真正能讲出地道的本土方言的人恐怕也不会太多的。更何况九零后、零零后的小年轻。可我们不仅渐渐把语音抛弃了,连字形是什么样子的也没见过。岂不是数典忘祖,遗笑大方吗?而隰州方言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晋语的一个分支,而晋语又是唯一的北方方言。所以,研究隰州方言,并非只是县级的事,而且有着极其重要的省级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意义。其研究价值不可低估。

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方言读音的研究。而大多数人是不会关心字的读音的。因为,读音作为方言使用者均会说的,但要真正能写出来却是难事。而文化文明和社会生活的记载是要靠文字而不凭语音的。西方人曾经断言,随着电脑电子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文明就要中断了,完全可能被世界文明所淘汰而退回到原始部落状态。因为汉字进不了电脑(输入),更出不了电脑(印刷)。但我们不仅解决了这个曾经让西方人看笑话的问题,电子业务更以突飞猛进地发展着。而且竟然反客为主进军到美国去了。而方言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仅不会写,连说也不会说了,那么这朵古老的语言奇葩就完全被灭绝了。那是件令人多么遗憾的事情。

所以,我做的工作,不仅是在挖掘整理,更是在抢占和拯救,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因此,完全可以说,隰州方言是典型而又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这样的一书在手,便可让世界从这本小册子中窥视到州城人简单直接却丰富多彩的生存状态。便于全新而全面地认识曾经大而现在小却仍旧古老的州城人。所举事例尽可能贴近生活本身,还原州城人本来的原生态和现行生存面貌。将历史的纵深和现实的质感贯穿起来,以所举的语例,尽可能地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提升州城人的文化品位和认识水平,强化荣誉感自豪感,从历史的沧桑和现实对照的镱鉴中重新发现、认识和定位自己。为机关文秘人员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一本可资查阅和借鉴的文字工具。让后人们有这样一本小册子,能璧藏于包,了然于心,明白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过这样一朵语言文化的奇葩,有这样一块语言文化的活化石,她是现代汉语的祖先,璀璨的语言瑰宝,古朴典雅的古代普通话!

然而,虽然时间跨度很长,但由于是首次开创性的探索和发现,难免挂一漏万,有遗珠之憾;囿于资料,樊于水平,纰漏之处在所难免。刍荛之言,剑头一吷;倘有舛错,敬祈斧正赐教。

作者
  
  • 关注隰县教育
  • 发表于:2015/3/12 22:26:00
  • 来自:天津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敬佩崔老师,没有一定的文化底功是写不出这些东西。
中国呀功
中国呀功: 谢谢关注,祝好。
2015-03-13 16:04:04 回复
  
  • 飘雨的季节X
  • 发表于:2015/3/13 17:31:03
  • 来自:山西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快乐王子
  • 发表于:2015/3/23 10:24:05
  • 来自:山西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