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隰县玉露香梨

主题: 古树名木(悲夫)

  • 我爱隰州
楼主回复
  • 阅读:8601
  • 回复:3
  • 发表于:2014/12/19 21:41:05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隰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聆听一棵树,接收来自远古的生物密码;阅读一棵树,追寻一段难忘的绿色记忆;抚摸一棵树,感受年轮记录下的悠久文化;走近一棵树,拥抱爱的文化遗产和情的自然景观,在感动中与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古树名木对话。

    世上能和时间抗衡的生命,唯有千年古树。古树是文物,是瑰宝,是古董,是活着的档案,是苍天的杰作,是有生命的地方志,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更是旅游胜地独特的风景。

    远古时代,隰县这块地方是一片森林覆盖,遮天蔽日的地方。即使进入13世纪时的宋、金、元时代,这里还是肥沃的森林草原地带,只是因为人类的繁衍,对林木肆无忌惮的索取,致使森林萎缩退化,森林整体效能下降,雨量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人类造成的恶果,只得由人类自己来吞咽,并在痛苦的反思中找到出路。

    幸好,上苍给我们留下了一片不小的森林——紫荆山林区;幸好,岁月宽容了一些长命百岁的生物遗存——古树。我们才可以用它复杂的年轮结构,来窥视蕴含着的古水文、古地理、古植被的变迁史。才可以观赏它、亲近它,去触摸过往的辉煌。

    据我国有关部门规定,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据《隰县林业志》记载,隰县现存古树500 余株,其中一级古树16 株,二级古树25 株。

    300 年以上的古树名木36 株:国槐16 株:黄土镇黄土村3 株、谙正村1 株、无鲁村1 株、石坡村4 株;陡坡乡曲池垣村2 株;阳头升乡宋家河村1 株、千通村1 株;下李乡下李村2 株、冯家村1 株。

    旱柳7 株:陡坡乡曲池垣村6 株,下李乡后峪村1 株。

    侧柏2 株:龙泉镇文管所1 株,午城镇宜家庄村1 株。

    白榆2 株:陡坡乡何家山村1 株,下李乡后峪村1 株。

    油松2 株:寨子乡乔村1 株,陡坡乡环珠村1 株。

    楸树2 株:龙泉镇北庄村1 株,阳头升乡罗正堡村1 株。

    核桃3 株:下李乡后峪村2 株,陡坡乡冯家庄村1 株。

    皂角树1 株:龙泉镇后仓机关事务局小区。

    土梨树1 株:下李乡二老坡村。

    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大都集中在城南乡路家峪村,300 余株百年老梨树,撑起隰县古树名木的壮丽风景。

    隰县向来多古树,“茂林满山,合围高木不知有几”,就是这种情景的写照。这些古树中尤以古朴苍劲的松柏槐柳为多,使人产生美感,被人传诵、敬仰。

    《隰州志》载:“北庄三教寺,植平顶松一株,覆院如棚,高七尺,径十围,旁枝远达,虬横二亩。如龙蜿蜒作势,两爪飞舞状,四旁缭曲远扬,支以细木,夏暑清风谡谡,村人过客,往往息荫其下,流连不去。”十围胸径,是多么粗的树?覆地二亩,是何其大的树?想想也很惊奇。

    古时,州城东南的文昌寺有木瓜树一株,相传植于唐代,树身三人伸臂仅可合抱。乡人说,此树是预报文运的神树,哪年结果多就出秀才多。木瓜树在我县很多,大多长于山坡上,呈灌木状,很少能长成大树,更不用说巨树。亦一奇观。

    北城月门内,旧有真武庙。据传,院内有古槐半株,旁立石碑,上刻“未有隰州,即有古槐”。可见,此槐少说也在千五百年以上,或许更老。

    隰县不仅有融入历史文化灵魂的灵隐寺“小松王”,灵隐寺神树“谷王”,“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小西天侧柏和“树身数围,荫蔽数丈”的谙正大槐树,“交柯接叶万灵藏,树花似药救乡亲”的神树塬神树,“似一尊去不直的独角神兽,如一位不阿贵的青天包公”的政府后院皂角树,以及“中国梨史的滚烫诗篇,隰州梨乡的鲜活档案”的路家峪老梨树群,更有姿态各异的古油松、旱柳和白榆等古树名木,构成了“对松最绝奇”、“柳浪最妩媚”和“榆钱最迷人”的奇特景观和艺术意境。众多的古树名木,或傍倚悬崖峭壁,或伫立村落幽处,或长于庭院路旁,或点缀在寺庙四周。参差错落的古树名木扩展了空间,浓缩了时间,折射了历史,成为一种特有的景观。它们是一件件活着的精美文物,是一本本精彩的绿色书籍,可以引领我们走进历史和自然的深处,领略和感受、品读和聆听古树名木的博大情怀和传奇故事。

    千年灵隐寺,“谷王”称霸,“小松王”称雄。

    上天山的灵隐寺,又名紫荆山龙尾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迄今已有近1400 年历史。据记载,盛唐佛教在古隰州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公元619 年,隰州城修筑的第二年,城内就修建了安国寺,接着又在上天山建造了灵隐寺。武德六年(623 年),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子、齐王李元吉加授隰州总管,越三年,兼隰州都督。有一年清明时节,秦王李世民顺道来隰州看望临时视事的李元吉。听说紫荆山麓的灵隐寺隐于松柏之中,大有仙气,俩人便相携参谒并植下数株松柏树。弟兄二人相互勉励,得此松柏气节,共铸盛唐霸业。相约第二年清明节再来灵隐寺进香,看手植松柏,可李世民没有来。李元吉一个人来到灵隐寺,但见他们栽植的松柏树仅活了两株,一株是寺院内李世民栽植的白皮松,一株是寺院外他栽植的油松,唏嘘不已:怎么才活了两棵?050但想想自己和二哥栽植的松树可以遥相呼应,也就释然了。而后来的结局是,一场血雨腥风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成了一代明君,李元吉却与另外几个弟兄命赴黄泉。兄弟反目,树木不知,兀自壮大它们的身躯。一株树高23 米、胸径66.9 厘米、冠幅25 米,号称“小松王”;一株树高17 米、胸径68.5 厘米、冠幅30 米,号称“谷王”。

    天是蔚蓝蔚蓝的,蓝得没有一丝丝云彩;树是青翠青翠的,青得没有一点儿杂质。那满山的松树将上天山染成了一个绿色的世界,眩晕着我们的视线,燃烧着我们的激情。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你万绿丛中高入云端的挺拔雄姿,我们怎么也不相信林隐寺会有你这样超凡脱俗、盖世无双的小松王。还有那株谷王,以王者的风范,展示着无与伦比的动人魅力,点缀着上天山的绝美风景,讲述着林隐寺的悠远佛事。

    谙正村的老国槐,守护这里千余载。

    这是一株树高28 米、胸围700 厘米、平均冠幅11.5 米的大槐树。它没有洪洞大槐树粗,也没有洪洞大槐树高,但它也有“树身数围,荫遮数丈”的伟岸雄姿;它不是“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大槐树,但它是谙正人的根,是谙正村的源。在谙正村流传:“先有大槐树,后有玄都观;先有玄都观,后有谙正村”的传说。八百年前,谙正村一带还是一片原始森林。金元之际,全真道人王知悟云游至此,发现这里北依紫荆、南罩五鹿、形如元宝、怀抱古槐,山明川秀,实乃修身养性之所在,便四处募化,于元乃马真三年(1244 年)前建成一观,名曰玄都观,后流民在此卜居日众,形成谙正村。

    770 年前全真道人王知悟修建的玄都观,距离大槐树也就百米左右。据说,本来要去洪洞县的王知悟,阴差阳错地来到谙正地面,看到这株大槐树,仿佛看到了洪洞大槐树。于是就留在了这里,创建了玄都观,尔后有了这个村子。村子原本叫谙真,大约是谙于世事、真教实相之意。不知为什么,渐渐演变为谙正。从元代以后,道教开始走下坡路,王知悟的玄都观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金碧辉煌。但不可否认的是道教所创造的许多精神理念,深深影响了谙正的社会和文化生活,特别是道教中的八音会等艺术形式,至今,仍旧不断地绽放着奇光异彩,是道教文化在谙正村源远流长的一个缩影。今日,玄都观遗址虽然萧条,但大槐树却郁郁葱葱,依然闪耀着“无为而无不为”的光芒,蔽荫着谙正村和谙正人,也是谙正在外游子思念故乡时的一个更具体的念想。 

    西上庄的神树,是西去官道旁的一道风采。

    大神树其实是一棵大楸树,它诞生于500 多年前,树高33 米,胸围800 厘米,平均冠幅12.8 米。为什么这棵古楸树被誉为神树,生长楸树的地方被誉为神树塬?

    传说清光绪三年(1877 年),州大旱,颗粒无收。大楸树就是用它的树花、树叶和树皮救活了西上庄的几十口人。由于这株大楸树长在官道旁,所以古时路过官道的商客,夏天会在它的树荫下乘凉,冬天会在它的蔽佑下休整。久而久之,这株大楸树成了商客心中的一个标志树,从西部来隰州的商客只要看到它,就知道进入了隰州境内,离开它就踏上了回家的路。

    在诗人笔下,西天圣境的古柏堪与寺院媲美。“曲径盘旋直接天,焚王宫阙白云边”,正是这种情景的写照。

    古庙长有古树,就有了历史的深度,肃穆的氛围。在小西天有最具鲜活生命力的三株柏树和一株楸树。有一株侧柏植于明代,由东明禅师亲自栽植,至今已有300 多年的树龄,树高12 米、胸围180 厘米、冠幅12.8 米,紧挨着侧柏的一株同龄的楸树。距离楸树三米处还有一株植于清代的侧柏,树身微微倾斜,仿佛在仰望高大的柏兄和楸姐。三株古树将小西天下院无量殿、经舍和韦陀殿覆盖在树荫里。地藏王殿前植于清代的一株古柏,自东向西侧卧而长,树干遒劲,枝头苍翠,生命顽强,浓郁的树荫将地藏王殿覆盖。小西天建立以来,因天灾人祸,多次倾圮,屡毁屡建,唯4 株古树始终巍然挺立于寺内,张扬着它们的生命之坚韧,拱卫着佛教圣地小西天。

    “你独立,扎根于充满地气的土壤,正直的主杆无比粗壮。狂风、腥风、软风、歪风, 无不败于您的威风。因为您具有坚不可摧的脊梁”。这是诗人为皂角树写的赞歌。 

    隰州古衙、现后仓县政府后小区院内,有一株伟岸威严的皂角树。据记载,这棵皂角树是乾隆四十八年(1709 年)修理衙署时,由知州钱以垲(kai)亲手栽种,至今已有300 多年历史。钱以垲,浙江嘉善人,乾隆四十四年(1705 年)任隰州知州。传说,钱以垲浙江老家院子里有一棵皂角树,他出任隰州知州时,他父亲在皂角树摘了2 个皂角让他带上,一是睹物见人,二是做官如其树,像皂角一样,清正廉洁,不辱家风。果然,钱以垲像他父母希望的那样,在隰州任职期间“廉惠之颂,人望翕(xi)然”。不但修建了紫川书院,修理了署衙,而且主修了《隰州志》。乾隆四十八年升任刑部江南司员外,“清风两袖,行李萧然,州人如赤子离父母,挽留无计,爱戴益切。”

    清同治七年(1868 年),知州傅廷琦重修衙署时,“惟大堂地得其中,故基仍其旧,其他皆均地成方,内外配以两厢,东西联以偏舍,移前易后,伸短缩长,一律从新”。根据他的规划,这棵百年皂角树是要砍伐的,此时皂角快要成熟,青皂角挂满枝头,或似月牙弯弯,或似镰刀尖尖,随风晃动,生机盎然。傅廷琦先是感慨,继而听说前任钱以垲当年栽种皂角树的初衷,便决定更改规划,把皂角树留下,监督历代州官做清官好官。果然,皂角树不负重托,300 年不改其志,傲然于州府县府院内,以它威严的身躯,傲视着人间的清浊。

    一株古树尚觉独单,一群古树蔚为大观。

    地处隰县城南乡路家峪村的中国梨博园,存留着300 余株百年老梨树,至今枝繁叶茂、挂果不衰。传说路家峪的吴姓先祖在清康熙五年间从蓬门引进一棵金梨树,繁衍成3000 棵金梨树,是继蓬门之后又一个金梨大村,因为这个原因,300 年后的今天被选中建设中国梨博园。前文中说的300 年前,路家峪的吴姓祖先从蓬门引进的那株金梨树,就是这株被冠名为“老寿星”、树高17 米、胸径68.6 厘米、冠幅30 米的老金梨树,在路家峪有这样的老金梨树300 多株。

    2013 年中国梨博园建成之际,作家王哲士先生给老梨树群的部分老梨树冠名。它们分别是“吉祥三宝”、“百年和好”、“古梨齐年”、“忘年之交”、“子孙满堂”、“老来俏”、“小老汉”、“梨仙聚”等等。老人百岁曰人瑞,老树百岁亦寿星。正是这些不老的梨树,撑起了中国梨博园的魂。

    路家峪的老梨树群,是你舞动旗语一般沉醉百年的诗章,来采撷晶莹剔透的心事,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变成永恒。又是你携带着爱的基因,将泥土一点点吸进身体而硕果累累,用起伏成漫山遍野的畅想曲,纷繁丰赡地展示秋的表情。唯有你,才有这样坦荡无垠的繁茂、这样铺天盖地的绿荫、这样热烈燃烧的激情、这样朝思暮想的爱恋。唯有你,才有这样的能量和气派,用三百年时间和三百棵数量,将一种叫梨文化的丰碑永远耸立在梨乡人的心里。金梨之乡的象征,梨博文化的化身。你当之无愧,永世长存。

……

    问苍茫大地,谁阅历史演进,兴衰沉浮,谁能波澜不惊?唯有古树。古隰州这些古树名木,株株都有美丽的故事传说,株株都是隰州历史演进的见证,株株都是抗击风霜雨雪雷电冰雹的强者,株株都是守护隰州大地的英雄。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我来说两句
  • 发表于:2014/12/21 19:32:57
  • 来自:山西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路家峪的老梨树群,是你舞动旗语一般沉醉百年的诗章,来采撷晶莹剔透的心事,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变成永恒。又是你携带着爱的基因,将泥土一点点吸进身体而硕果累累,用起伏成漫山遍野的畅想曲,纷繁丰赡地展示秋的表情。唯有你,才有这样坦荡无垠的繁茂、这样铺天盖地的绿荫、这样热烈燃烧的激情、这样朝思暮想的爱恋。唯有你,才有这样的能量和气派,用三百年时间和三百棵数量,将一种叫梨文化的丰碑永远耸立在梨乡人的心里。金梨之乡的象征,梨博文化的化身。你当之无愧,永世长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