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隰县玉露香梨

主题: 写在《大晋商》连载之后(王哲士)

  • 梨乡农人
楼主回复
  • 阅读:8511
  • 回复:3
  • 发表于:2014/12/14 20:11:56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隰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拙作《大晋商》出版年余,刊印两次,又有幸为《临汾日报晚报版》连载近一年时间。许多朋友和热心读者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品评和鼓励,山西省作家协会和隰县县委宣传部为此举行了作品研讨会,使我深获教益和鼓舞。现在就本书的创作过程谈谈个人的感受。

  写这样一部小说纯属偶然
  2007年秋,永和县县委宣传部长苏文龙邀我去那里看看,我欣然应允,并与几位作家相约前往。眼中所见,黄河如带,红枣如霞,山水奇异,人情温厚,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当地人氏说,说永和,不得不说永和关,倘若游永和,必得去永和关看看。原因是这里有永和故城遗址,有明清石头窑建筑群废墟,有清长城,有隐身黄河大峡谷由贫到富继而离析败落的白氏家族。因为有了这些值得咀嚼的黄河文化底蕴和令人向往的神秘感,一行人极感兴趣地来到黄河岸边的永和关。现在的永和关,千年古渡在凌空而过的黄河大桥下黯然失色,昔日穿梭往来的船只被川流不息的各色车辆取代,晋商的一支——船帮,也因黄河水运的衰落而终结。繁盛四百年之久的永和关古村落人去窑空,它的子孙散居在县内外多个地方,续写着新的一页。只有残破的窑洞,依然挺立的老槐和奔腾不息的黄河,似乎在向来访者诉说着昔日的不凡。随着白家后人的引导和描述,我们穿过没膝的杂草,走进凉气逼人的窑洞,探寻曾经的主人留下的曾经的故事,忆昔抚今,人事沧桑,无限感慨。回来,写了《神韵永和》三章,其中一章记述的即是永和关古民居。苏文龙部长曾怂恿我说:永和关白家主流后裔五兄弟依然健在,得享高寿。他们人生坎坷,阅历丰富,你尽可以以他们为原型写一部小说。”当时,我以为他说说而已,并没放心上去。次年冬我有海南之行,行前,苏文龙为我践行并旧事重提。显然,他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似乎把此事已经纳入地方文化建设日程。不答应吧,他慎重其事,充满期待和信任;答应吧,情知才疏学浅,难以胜任。尽管写过几本小书,却不曾涉猎小说领域,更遑论长篇小说!但为热肠所迫,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那年,海南的椰风海韵、阳光沙滩并没有使我陶然忘归,经过一个冬春的冥思苦想,带着数万字的提纲匆匆回到北方,得到当时的主要领导和苏文龙部长认可。于是,战战兢兢的我,开始了战战兢兢的写作。

  写这样一部小说似乎也是必然
  我自幼喜读小说,入中学后,几乎把学校图书馆的小说翻遍。即使后来参加了工作,担了点责任,仍忙中偷闲以读小说为快事。小说读得多了,也便涉猎一些小说作法的书籍,浮光掠影地探寻小说所以能成为小说的妙谛,小说家所以能成为小说家的历程。时间一久,就有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冲动。但写小说毕竟不是写总结报告,故而一次次举笔,一次次投笔,无果而终。不过,梦若在,心就在;心不死,就再来。当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有了时间,也有了精力,精力和时间促使我产生了胆力。在从事散文写作的同时,暗暗构思起长篇小说来。谁知刚刚开头,便被苏文龙的动议打断,虽说不免惋惜,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希望。于是,放下手头的事情,进入这部陌生而新鲜的小说创作。这样看来,即使不写《大晋商》,也会写别的小说,只不过是你全然没有想到的题材罢了,因为事物的必然性往往存在于偶然性之中。这样,我跨过了临渊羡鱼、退而结网和临渊钓鱼三级跳,终于把梦想变成了现实。不过,我要说的是,虽然有某种必然性,但不一定是上乘之作。

  写这样一部小说之我见
  进入结构小说阶段,曾为苏文龙的提议恍惚过,犹豫过。但最后还是按我自己的想法奠基:即抛开真人真事的局限,扩展时空和地域,丰富人物和情节,把握故事的走向和主旨,以科举入仕、黄河船帮、秦晋之谊、家族矛盾、姻缘婚变、生死相救和困境倔起等等事件和情节为载体,充分展示人物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坎坷命运,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历史,用沧桑之笔写沧桑之事,并最终归结于“有和则谐,有义则利”这样一个主题。无疑,这样一部时空跨度大,地域范围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小说,其创作难度可想而知。我不得不调动平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全身性地投入到创作中去。我用“借巢下蛋”的方法,把虚构的故事和人物移植到永和关,移植到永和关白家,移植到延水关,移植到人物可能活动的地方。也许,熟悉当地情形的人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掌故和风物传说,却还原不了永和关的本来面貌;也许,人们能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人物影子,却找不到书中人物的原形。也就是说,通过“借巢下蛋”,给我塑造的人物一个栖身之地和活动舞台。通过托物寄意,把我想要渲泻的情绪和想要表达的感情,借这些人物及人物根植的土壤和他们的生存环境表达出来。
  我用情写了白永和、杨爱丹和柳含嫣三个有胆有识、有情有义的人物,也用心写了围绕他们三人活动的若干人物。我为书中人物的命运唏嘘嗟叹,也为他们的以义制利和以德报怨的义利观感动。从写作者来说,他们是我苦心经营出来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讲,他们则是生活成就了的精灵。总之,我利用这个机会,写了我想写的人物,写了我想写的地域风情,写了我想表达的关于人生、关于人性、关于人文、关于人脉的思考。从这一点说,是把本来应在别的小说中展示的素材搬了家,搬到了这部书里。没曾想,楚材晋用”的结果,反倒成就了这部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作品。关于这部书,我不想多说什么,期待读者和论家的批评。
  写作过程中,得到永和县委、政府领导的多方帮助和鼓励,这种精神动力鼓励我坚持下来并得以复命。同时,也得到许多同行的关注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做好人走好路
  
  • 我爱隰州
  • 发表于:2014/12/14 20:28:23
  • 来自:山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还是老领导的水平高啊!
  
  • xxzygx
  • 发表于:2015/1/22 5:23:41
  • 来自:山西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隰县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名不虚传。
来自手机版
(0)
(0)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