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隰县玉露香梨

主题: “2011.感动隰县十大人物”候选人事迹简介

  • 隰县文联
楼主回复
  • 阅读:33166
  • 回复:28
  • 发表于:2011/11/26 22:32:35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隰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来源:http://www.sxxxxcw.ccoo.cn/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冯廷记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在四十五年的教育生涯中,培养输送了近两万名各类人才,是家喻户晓的教育名人。他已过花甲之年,到今年七月份以优秀的成绩把又一批毕业生送走,才卸甲归田。


     一九六七年冯廷记隰县师范毕业后,主动放弃了进市工作的机会,留在故乡最偏远的陡坡乡农村任教。一九七五年被隰县政府任命为水堤中学校长,一九八四年任县城北中学校长,把一所村办初中办成了山西省示范初中。一九九二年任隰县中学校长,使隰县中学高考名列山区前茅,中考雄冠山区之首。


     二00二年,县政府要创办一所民办学校,冯廷记同志毅然承担了创办龙泉学校的重担,短短几年,就实现了办学目标:“县内居首位、市内靠前位、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龙泉学校成为重点高中的基地,普通高中的生源库。


     二00八年,冯廷记同志正式退休,二00九年,县委、政府将龙泉学校改制为隰县第四中学,继续聘任冯廷记同志担任校长,为了他心爱的教育事业,他又挑起了四中这副重担。扛起了隰县基础教育重任,实现自己终身追求打造山区精品教育愿望。


     冯廷记同志终身从事教育,奉献教育,用他先进的办学理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谐的管理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创办了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品牌学校。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田福其,桑梓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第一件事是对桑梓村现状做科学的分析的判断,“靠水吃水,靠山吃山”,桑梓村川地多垣地少且山坡面积大,人多地少,种瓜种菜种树,才是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2004年,协调资金3万元,建起南瓜嫁接西瓜种苗大棚,并聘请陕西专家作技术指导,当年栽植200亩,户均收入8000元。之后平田整地1000亩,配套电灌站2处,建起了日光大棚11座,简易大棚座170座,大田栽植500亩,形成了桑梓村“沿川千亩十华里白色长廊”,建成了全县“南瓜嫁接西瓜科技示范园”。同时,他带领全村人开发荒山资源,建起山地优质核桃园2000亩,仁用杏1000亩,为群众建立了一座绿色银行。


    从担任党支部书记的第一天起,田福其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桑梓村的发展中,他扑下身子,舍小家,顾大家,以身作则,带领广大党员群众真抓实干,实事实办,为桑梓村建起了一座山村里最好的小学,2005年他带领群众共投资近百万元,实施引水工程,不仅彻底解决了人畜水问题,户户用上自来水,而且扩大水浇地500亩,实现了人均2亩水浇地的宿愿。同年,实施了水利水保工程,治理了三条沟,新建四条坝,使水土流失的垣坡地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之保田。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400余元。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刘国平,42岁,根雕艺人,隰县民间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1996年回乡创业,创办“隰县民间艺术品文化大院”,以后相继扩大更名为“隰县怪才民间艺术品研发中心”、“隰县民间文化产业专合作社”,他的创业基地也成为隰县残疾人就业康复基地、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成为隰县工艺美术协会、隰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研讨基地。 2005年他带领村民加工山核桃工艺美术品,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从业人员达350多人,帮助18名残疾人就业。多年来,他带领村民从事根雕、书法、剪纸、鞋垫、刺绣等民间艺术品创作,使隰县的民间文化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发走向市场,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几年来,他所创办的隰县民间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先后带动农村闲散人员就业,从业人数达800人,其中残疾人365人;先后为社会培训了180多名民间艺术创作人才,为省、市选送了23名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005年他创作的根雕“中华魂”获临汾市民间艺术一等奖,2009、2010连续两年在山西特色农博会上山核桃作品荣获金奖,并代表山西参加上海世博会。2010年被省、市、县选为文化产业带头人,同时被选为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山西省工艺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刘爱玲,隰县阳头升乡寨子河小学教师。


    1980年高中毕业后,刘爱玲被正在为孩子们寻找老师的竹干村老支书挽留,从此扎根青青的大山脚下,开始了人生的拓荒。一干就是十年。把一所当时全乡最差的学校经营得有声有色,还吸引了不少外村的学生前来就学。


    1990年,她调到了离家很远,当时条件最差的青宿小学,三年时间把青宿小学打造成了全县山区学校的典范,她也获得了省级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1993年,刘爱玲调到寨子河小学。当时的校舍属一级危房,可村里穷得叮当响。她用半年时间,筹资七万多元,建成了310平方米的红砖平房校舍。


    她在最基层的小学,30年如一日,用坚韧和顽强见证着一个个关于最基层小学坚强的成长的故事。 “一个都不能少”是她的信念,共为贫困学生解决了一万五千元的学习生活费。二十几年来,山里学生的入学率和巩固率都是100。


    刘爱玲积极地投身教育改革,撰写了论文《小班制精品教育》、《一个人的学校也需要管理》、《浅谈小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并转载。她所任年级的科目成绩一直名列学区乃至市里前茅。为了教育她憔悴了白发,见老了容颜,却从不后悔。突出的成绩在山西电视台等省内外媒体先后进行了宣传报道。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刘磊,男,198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阳头升乡阳头升村村委副主任、支部委员。四年来,他在村官这个岗位上对农村工作有了清晰、明朗的思路,农村工作已经变成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村民也把他当成了知心人,有事总爱找他商量。连续两年被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大学生村官”。


    他围绕村果树经济发展,同村干部远赴山东烟台进行了考察果树经济,并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三位一体”的培训,学习回来后,他认真思索建设切合阳头升村实际的“现代农业梨果科技示范园”,积极实践 “基地+大户+贫困户+大学生村官”创业模式。阳头升村全面发展果树产业,引进了无病毒苗木“烟富3号”,果业发展成为该村村民的主导收入,成为阳头升乡的果树发展试点村。在农村合作医疗款的收取中,他不顾劳苦,挨家挨户做动员,合作医疗款的征收情况取得了较好成绩。


    2009年11月52岁的父亲突发脑淤血,经抢救落下了半身不遂的毛病,全身瘫痪不能下床,只有母亲一人照顾。他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帮助母亲照顾父亲,每天给父亲按时吃药、擦身翻背、洗脸、洗脚、按摩,细心的服侍着父亲。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还趁黑夜给家里洗衣服、打扫,尽量帮着做些家务活。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