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隰县玉露香梨

主题: [转贴]一叶知秋

  • 霜林醉
楼主回复
  • 阅读:12427
  • 回复:5
  • 发表于:2011/3/5 17:18:32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隰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国宝级”学者困顿窝居无人问:竟是“级别”待人惹的祸

        来源:新华网博客  作者:细科

   在中国社科院官网公布的首批荣誉学部委员中,唯一一位先秦史研究专家刘起釪,这些年却在大众的视线中消失了。直到一位记者在偶然间,才在南京一家养老院的狭小的病房里,发现了这位学者。这些年来,他贫病困顿,就连养老院的管里人员也不知道他是中国顶尖的历史学家。

   这位年届95岁的老学者在困顿中,依旧牵挂他的事业。有位同事曾向领导提议,给他配位助手,帮他整理核实资料。可是,一句“刘先生的级别,不够配秘书。”被断然拒之。(据中国青年报)

   因为不够级别,在职时,他长期住在一间位于一层的昏暗寒冷的小房里,狭小的房间放不下大书柜,只能将书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

   因为不够级别,退休后,收入不多,无钱买新书。只得到图书馆一部一部抄回家。

   因为不够级别,当老者个人和家人接连出现不幸时,少有人问津,更少伸出援手。

   这样一位在域外都被奉为“一面大旗”的研究《尚书》的老学者堪称史学界的“熊猫”。是不可复制的“国宝级”人物。

   当我们花极大的精力去抢救“国学”经典的时候,为何偏偏把这位顶尖学者遗忘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呢?

   当我们慨叹那些够级别的“国学”大师离去的时候,可曾想过,还有多少健在的“刘起釪”,因为不够级别被弆之一隅呢?

   视级别观人,量级别待人。在中国具有传承性。它挫伤了多少人的积极性,又让多少有潜力的人才被埋没?改革开放几十年,官员们的许多观念得到转变,为何偏偏此类“级别”观还牢牢地被当作思维取向呢?

   据闻,当记者采访刘先生时,老人唯一的希望是“希望回北京教书,一个课一个课的教下去。”让人闻之流泪。

   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是敬业的,纵然身处不公平处境,依旧把自己所研究的学问“进行到底”。尤其是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这是中国知识界的希望所在。但愿新一代的人能把这种品格传承下去。

   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中,有不少知识界人士。希望大家能仗义直言,为不够级别的“刘起釪”们的忧而忧,为他门鼓与呼。从而,为这些可敬的知识人奉献余热创造条件。这是比抢救孤本善本更有意义,更只争朝夕的大事。

  
  • 文明隰州人
  • 发表于:2011/3/6 10:23:25
  • 来自:广东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这是中国知识界的希望所在。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