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隰县玉露香梨

主题: [原创]殷殷拳拳乡梓情

  • 中国呀功
楼主回复
  • 阅读:2873
  • 回复:1
  • 发表于:2010/12/18 9:43:54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隰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殷殷拳拳乡梓情

——写在王军《走过隰州》付梓之后

 
案头上是一本刊画着浓墨重彩散发着幽幽淡香的册子。考究的装帧,淡雅的色彩,清新流畅的文字,将我带进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世界。说是熟悉,是因为我自己也生于斯长于斯,书中所描写的一切全是我天天生活着的场景里;说是陌生,是因为我们所日日生活着的地方,如果没有仔细体味,深刻领会,详细咂摸,是永远难以深切地感受到其中的奥妙的。
如果没有侧身期间,没有深切感受的人,是很难写出这样充满着深沉挚爱和殷殷情切的文字的。
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将对故乡的拳拳之情,不动声色地将故乡的风土人情,山川风物,民俗民情,乡景乡风,历史沿革,尽收书中。将实在也谈不有上多少文化的文化刨根问底,旁引佐证,探及四方,延伸八面,包里归堆,一网打尽。加上文坛名家张行健先生饱满深情的序,更使本书频频生色。把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山乡野地仅留存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的尚有点文化色彩的东西保存下来,遗留后世,可谓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书分三大快,分别从山川人文,历史沿革和风物遗存三个方面全面地描述了本土的风貌人文。
《吟唱文明》一章,以最多的笔墨将本土的可歌可吟的东西,浓墨重彩地描述得淋漓尽致。以文言色彩极浓的笔墨写了一篇赋,将古老的州城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颇有古代大赋的特点。民众赖以生存的古老的梨果,十年九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的苦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祈雨文化和寺庙文化。将石头、山川与人文紧紧联系起来。把三者的关联描摹得深刻而富有情感色彩。有了生存之地,还须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络。于是乎,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的变迁便尽收笔端。而古楼、小西天和堆金山则是本土三个最显著的标志性景点。它所蕴藏着的深厚的文化底韵,充满着历史沧桑和现代人文色彩的特点,一览无余。从《文风何处兴》到《州官那些事》,完全表现出作者对故乡古老而苍白的文化的认同,以及对清官清明清廉的期盼。是一声发自内心的呐喊,是充溢着对乡梓一汪情深的真情的表白。将小城里的民俗民情,民众们千百年来由于贫穷,财物馈乏,而形成的对过年极为重视的传统表现得浓厚而富有深情。
《屐履沧桑》则从更深入的角度,探讨小城古老的历史进程。从极具沧桑的反映乡民自给自足的生活足迹的石碾石磨,到古老的乡民们自己发现和发明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的饮食,从民居民食民生民语的变迁,到与邻县民众生活状态的对比中,深刻地挖掘本土乡民的生活轨迹和民风民俗民性的特点。有着极其深刻的个人见解和深入浅出的阐述。尤其是对乡音土语的分析更是深刻而富有联想。原来本土的所谓土话却一点也不土。它保存了许多古语古词,并且有很多恰恰还是非常标准的书面语。这是对人们惯常的对本土语言鄙薄不屑的反叛和矫正。让人们从更深入的角度来看待所谓的土。我平日喜欢读各式各样的字典词典,从中居然发现了很多本土人们常常挂在嘴上,却谁也不会写的字词。只是有的音与普通话的音有些出入,但完全是真真切切的能读能写的书面汉字。一点也不土。之所以说“土”,是因为人们不太了解的缘故。据我所掌握的写了一篇《隰州方言析萃》,对此现象作了一些探讨。但并没有究尽。读作者此书,他发现得也并不少。这是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严谨的考证的。而《一个天大的谜》又把本来清清楚楚的本土简单而明了的历史一下放在一个非常难以让人置信的地方。无大官,无大文,无名流,无丰功伟绩地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居然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非常珍贵的文物,让人惊叹,叫人觉得非常不可思议。难道我们的乡梓在古老的过去某个时期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否则,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发掘?谜还是谜。历史与现实,有时谁也不敢有太大的把握和定论的。
《纪游山水》一文,将实在也算不上有多少值得一游的风景区,写得如诗如画。翻开本土史志,过去寺庙林立,山水如画。但随着岁月沧桑,风雨浸湿,人为破坏,过去的风光不再。但作者还是绞尽脑汁,荞麦皮里榨油,硬是挖掘出了可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风物。完全反映了作者对乡土乡情,乡风乡俗,乡亲乡民的挚爱。
所有的文化需要一切有见识的人对其热爱和保护。否则,本来就没有多少尚可宣扬的东西,就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散失殆尽。作者为保存为数不多但尚须急切保护的本土本色文化作出了自己努力。我们期待他在以后的岁月里写出更多更美的文字,书写更加炫丽多彩的人生来。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