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隰县玉露香梨

主题: [转贴]“蛋形蜗居”图

  • 霜林醉
楼主回复
  • 阅读:9192
  • 回复:4
  • 发表于:2010/12/3 10:12:53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隰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民生背阴处的“蛋形蜗居” 
2010年12月02日 11:40:25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戴海飞在自己的“蛋形”蜗居中。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晚上的“蛋形”蜗居

 近日,来自湖南的24岁北漂青年戴海飞在北京海淀区一个大院里,建起一个“蛋形”小屋,作为自己的蜗居。戴海飞介绍,“蛋形”小屋成本约6400元,他已经在小屋里住了快两个月,没有了房租的负担。(12月2日《华西都市报》)

    笔者曾北漂近一年,北京的繁华让人眼花缭乱。但作为蚁族,似乎没有戴海飞这样的勇气,最终因生活逼仄而匆匆逃离。对于北京,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有“一蛋一巢”,蛋是国家大剧院,巢是北京奥运主场馆鸟巢。某种意义上,如果故宫长城见证的是历史的繁盛,这“一蛋一巢”则共同孕育孵化了现代城市光鲜的文明。不过,透过北漂青年的“蛋形蜗居”,却让我们洞见城市繁华背后的苍凉民生,让人难以“蛋定”。


    尽管国运日渐昌盛,但贫富差距的持续拉大,蚁族、蜗居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反映的正是民生多艰、底层难以向上流动的窘境。作为蚁族文化的符号,唐家岭已在城市拆迁中化为记忆,但是蜗居文化却并未因此消亡。无论是集装箱蜗居还是蛋形蜗居,一方面体现的是底层人群的坚毅;可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会发现,底层的困境依旧不容忽视。

    北京的冬天寒意逼人,而“蛋壳”里的生活更是让人倍感苍凉,难有温暖可言。戴海飞乐观地称很享受“蛋壳”里的生活,但是“享受”的背后充满几许无奈、几许挣扎,个中的辛酸恐怕会让不少人感同身受。他们的坚毅和乐观固然令人心生敬意,但背后的挣扎社会却不能视而不见。“蛋形蜗居”里孕育的不是幸福,而是被扼杀的理想和青春。

    当青春的修饰词由激情变成“蛋疼”,当广阔的天地变成逼仄的牢笼,更多的人恐怕都要沦落成现实的囚徒。戴海飞的境遇,不只是一个人的无奈,而是一个群体的困境。收入低下造就“月光族”,房价高涨造就“房奴”……隐藏在城市光鲜底线的无数晦暗人生,造就的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畸形社会。在民本社会里,民生的羸弱映衬的恰恰是病态的发展。而要扭转这一切,唯有壮实民生肌体,从而实现从国富到民强的华丽转身。而这,也正是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的可持续动力所在。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晚上的“蛋形”蜗居

光鲜的城市,却生下了蜗居的怪蛋;缺乏民生体温的蛋壳里,囚禁的是幸福和理想。面对蛋形蜗居,我们不能继续“蛋定”下去,而应让幸福和理想在民生的“春天里”顺利地孵化。民生的温度才能孵化出百姓的幸福,民生的暖阳才能驱散光鲜背后的晦暗和阴冷。

    “蛋形蜗居”建立的地方,正是民生背阴的地方。住在冰冷的蛋壳里,戴海飞也许和很多北漂族、蚁族甚至底层群体一样,做过沉重的思考:民生暖阳何时才能照耀到冰冷的“蛋形蜗居”上。□时言平

  
  • 霜林醉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0/12/3 10:16:11
  • 来自:山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蛋形蜗居”能否孵化一个群体的梦想 

2010年12月02日 08:18:49  来源: 山东商报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漫画 朱慧卿/绘 来源:《山东商报》

 刚毕业半年的北京某公司员工戴海飞利用公司设计创意,用竹子造出一座“蛋形”小屋作为蜗居。该小屋利用竹条、钉子等制成。材料总成本6427元。蜗居装有轮子可以挪动,一度曾遭物业驱赶,如今放在单位楼下。(12月2日《山东商报》)

    我宁愿从象征意义上打量这位青年创造的杰作。这个刚刚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小伙子,实际上是一个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有活力,有热情,有干劲,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们在这个城市日夜奔忙,却很难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地。他们难以获得成就感,甚至难以获得认同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蛋形蜗居”视为当代青年表达感受、感情与感悟的行为艺术。

    “蛋形蜗居”象征着艰辛的命运。他们怀着创业的梦想来到城市,没有原始积累,不得不白手起家。他们白天在工作岗位上挥汗如雨,夜晚拖着疲惫的身躯穿过万家灯火的城市,很想美美的睡上一觉,却发现自己一直是城市的过客,而不是归人。但蛋形蜗居又象征着不屈的精神。没有一只高翔的小鸟不是从蛋中孵化而出。这个群体梦想用双手改变着命运,希冀“提着今日种种千辛万苦,为明天换一些美满和幸福”。他们的字典里永远写着奋斗,奋斗,奋斗。

    在他们的父辈的故事中,确实有很多依靠奋斗改变命运的传奇。他们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父母眼中的英雄。但是,他们很快发现那种依靠拼命工作改变命运的愿望其实只是幻影。报道中的小戴就表示,父母年纪大了,却仍然在奔波,希望给他存钱娶媳妇,“他们不知道以他们的工资水平,在北京买套房需要工作两三百年”。房子,事业,家,每一个名词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直到把青春压得喘不过气来。

    不能不说畸高的房价不仅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也无情地浇灭了一代青年的梦想。试想,如果一套房子就足以让一个青年为之奋斗终生,那么,青春时期的豪情壮志将最终异化为一套房子。房子成为青年一代的最高理想,民族的精神怎能不矮化,祖国的未来又怎能不让人忧虑?

    从“蛋形蜗居”我想到了流行一时的《春天里》。这首深深感动着70后、80后的歌曲,歌词中“没有信用卡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表达的是一代青年的焦虑,折射的是一个时代的病灶。因为没有一个公平的起点,这些来自底层的青年不得不怀着深深的挫折感、相对剥夺感和自卑感投入人生的奋斗历程。如果没有社会的关爱,如果不通过制度革新为青年人的个人奋斗提供一条光明的通道,那么,如此揪心的歌词很可能成为他们青春的旁证——“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眼泪忍不住的流淌……”(朱述古)

  
  • 平民闲话
  • 发表于:2010/12/3 19:10:23
  • 来自:山西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蜗居呀,窝惧啊!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