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梨乡节庆

梨乡节庆

关键词:梨乡节庆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大美隰州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jzd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80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梨乡节庆

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往往会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那些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民俗文化,往往蕴含地域性和乡土性特色。千百年来,处于晋西南中心地带的隰县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这里被化较早,民风淳朴,观念开放,自古以来,老百姓衣食住行较周边地区讲究和时尚。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山西大观》说:“隰县妇女穿戴有都市风”。正应了一句古诗:“梳饰多今世,衣着一时新”。民国年间,因风光不俗,又有了“小北京”的雅号。

一段话说过,还是回到节庆习俗这个主题。虽然时代变迁,文明演进,现今的节庆习俗注入了新的时尚元素,但传统习俗中的文化积淀仍在滋润着人们的生活,老百姓的过年过节,无不蕴藏着古老习俗的强大生命力。

先从清明节说起吧。

说清明节,必得说寒食节。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隰县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又因火受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各家所祀之火,每年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虽然起源于介休绵山,而这个故事的铺垫似乎应从隰县讲起。

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离间晋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太子申生被逼自杀,重耳和夷吾分别逃到自己的封地蒲和屈。蒲就是今天的隰县所在。后来,晋献公派人追杀重耳,重耳从蒲再次出逃。当时跟随重耳逃难的,还有晋国的一帮文人武将,较有名的是狐毛、狐偃、赵衰、魏仇、狐射姑、颠颉、介子推、先轸等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重耳奔蒲。如果没有重耳奔蒲,也就不会有重耳和介子推君臣磨难,更不会有寒食、清明两个节日。所以说,讲寒食、清明的故事,从隰县讲起才可以追溯至事情的源头。后来的事情,就是重耳长达十九年的流亡,介子推割股救主,重耳回国登基成为晋文公,封赏遗漏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再后来的事大家耳熟能详,介子推母子烧死柳树下面。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之后,又把寒食节后的第一天定为清明节。

旧时,每逢寒食节,县南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县北或吃炒面,或吃干粮。是日,烟筒不冒烟,人人吃寒食,但以一天为限。隰县人寒食节蒸“之推燕”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手巧的婆姨媳妇,捏的燕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端坐,有的展翅欲飞,有的叽叽喳喳地张着嘴像是在讨论着问题。一群燕子出锅,如同一群燕子出了窝,百趣横生,热闹非凡。春天里谁能活跃得过燕子呢?在蒸好的“之推燕”上点红点,是小孩子们最爱干的事了,母亲也忘不了在孩子的额头也点上一个红点。蒸好放干了的“之推燕”,婆姨们把它们插在酸枣圪刺上,别在墙上。或者一个枣一个燕子地串起来挂在墙上,当孩子叫唤饿的时候,随手摘一个给孩子吃。据说,寒食的燕子祛除百病。这些“之推燕”,也是我们儿时的点心呢。谁家的燕子捏得多,捏得好,就说这家是像样人家。巧手的婆姨们蒸的蛇盘兔也是纪念介子推的。这个蛇,说的就是晋文公重耳,兔子就是介子推,百姓们以此教育子女后代们忠心为国。后来演绎到也蒸些蛇盘、面鱼给长辈,蛇给双方的父亲,鱼给双方的母亲,以表示过节孝顺的心意,希望长辈们长命百岁、幸福安康。

寒食节,隰县也叫“歇脚”。这一天,是吹鼓手上坟的日子。过去吹鼓手受人歧视,不得和众人一天上坟,现在这个讲究早就消失了。寒食过后,就要开始农忙了,在隰县有个说法是“过了寒食,干粮拿上”。从这天起开始吃三顿饭,232农民点瓜种豆,早出晚归了。

清明是上坟祭奠的日子。旧时,男人先于寒食这一天上坟,挂些剪好的长纸在坟前,不放祭品。清明节再上坟,把各种吃食献在供桌上,随后把所带的吃食尽数抛撒,让四方野鬼一同享受。所以,上坟也叫“抛撒”。隰县讲究扫完墓捡点树枝或柴火回去,柴财谐音,取意拣柴发财的含义。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的追思先人,传承孝道的美德一直流传至今,而且更加隆重和讲究,隰县也不例外。上坟的祭品越来越丰富了,各种不同额度的纸钱、男女款五色衣和鞋子、耀眼的摇钱树、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各种衣服、美食、家电、日用品,做的是五颜六色,形象逼真,简直就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厚葬奢祭的抬头,与曾子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主张相去甚远。解释一下曾子的话,那就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怀念追思久远的祖先,人们就会孝道忠厚,民风就淳朴了。

清明也是踏青的日子。旧时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清明这天才可以上坟祭拜,放松一下。上完坟后,可以去郊游踏青,可以穿着花枝招展地展示自己。有句话说得好,“妇女的清明,男人的年。”大概就是说的这种情况。清明时节,柳色青青,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大人们折柳来辟邪,以求护佑全家老少安康;小孩们则是折一段柳枝,然后拧松了柳枝皮,把柳枝拽出来,把一边削薄了,当柳哨吹,还要比谁的柳哨吹得响亮好听呢。

王哲士:

“风和角粽香”。清明过后,农事繁忙,不知不觉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重午、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在隰县,吃粽子,拔艾蒿,接龙水,喝雄黄酒,佩带香包包等,一直盛行不衰,深有意趣。

传说端午节吃粽子是汨罗遗风。应时美味的粽子,是每个家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隰州城少见粽子上市,因为这是家庭主妇们当仁不让的拿手好戏。每年四月末、五月初,集市就火爆起来,且不说时鲜副食是多么令人眼馋,仅包粽子需要的米、枣、粽叶就摆满了街道,任挑任拣。吆喊声也因端午节而柔和亲切,挑剔的眼光里流露着按捺不住的喜悦。软米是本地产的,色黄粒大,煮出来粘的233拉丝。但追求时尚的州城人,却在渐渐疏远自己产的果实,转而争吃南方的江米来。说江米色白细粘,可口可乐。故而,多数人家已告别了软米粽子,即使包几个,也是为了尝鲜,犹如近年来兴起的吃苦苦菜、蒿苗一样新鲜。红枣本地不多,大都从临县、永和、石楼舶来,尤以肉厚核小色鲜味长的临县枣抢手。粽叶出自芦苇,芦苇原是本地的出产,现在也快要灭绝,只得从山外成吨成吨地往回拉。价格高得惊人,越高卖得越快。米泡好了,粽叶煮得发了韧,红枣洗得光洁发胀。初四一到,家家户户就忙活起来。亲戚邻里互相变工,施展手艺才华。有以针纫叶尖穿粽收扎的,有以马莲草捆绑的,有以线扎捆的。不管什么包法,总以四角挺直腰实枣多为好。晚间,用大铁锅压实猛煮,再扪火微焖,直至天明。是夜,粽香飘满州城,家家户户都在甜梦中。

热闹不过端午节早晨。从熟睡中醒来的州城人,第一件事不是急着吃粽子,而是纷纷涌到城外。所去何为?不是为向州城河里抛粽子祭奠屈原,更不是争看龙舟竞渡。现时,那涓涓细流恐怕连纸船也漂不起,粽子也沉不下去的。传说,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是“恶日”,多禁忌。古有“四民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避毒气”的习俗。隰州人不仅把采艾驱邪的习俗继承了下来,更添了盥洗一俗。城西小西天和蔡沟多泉,纯洁甘甜,沟坡有艾,香味扑鼻。从千门万户出来的男女老幼,拎壶提瓶,乘天色微曦而来。熙熙攘攘,摩肩接踵,问早道好,心情别样的欢适。泉水溪流里,搅动着一双双手。洗了手洗脸,洗了脸洗眼,让“恶日”的晦气随流水而去。直洗得姑娘脸蛋水灵,男子脸面光洁,老人脸色精神,小儿脸庞红嫩。自己洗了不说,还要提壶水回去,叫做接龙水,让不能亲临的家人盥洗,保佑平安。水是常流不息的,尽可以洗汲;艾却是有限的,拔掉不可能立时长出。人一多,手像镰,成片地剃了光头。凤凰山、堆金山人流不绝,皆是为拔艾而来。迟到者,不得不到更远的地方去,以至于把城周围的艾拔个精光。

端午节早晨,隰州人的心绪特别好,风格也格外高。早到者可把多余的艾分给迟到者,不至于让他们空手而归;携水者,可把水分给邻里,为的给一个好心情。有的,还顺手给路过的人家大门别一支新艾,不知情的主人,夹门甩出一串动听的话来。隰州乡俗——盥洗和拔艾,须赶在太阳出山之前,免得阳光把水的灵气晒干,把艾的药味削弱。赶早的人们,一旦返回城里,大街小巷便有了穿梭来往的馈送粽子的行人。有孝敬长辈的,有馈赠亲朋的,有让不能回家的朋友尝新的。234送来送去,品出个你的香、我的甜,品出个情的淳厚、民风的纯朴来。

端午节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人们会把雄黄放在酒里喝,或把雄黄水洒在屋子外,以避除毒虫、蚊蝇叮咬,驱散瘟疫毒气,有的小孩爱哭或者常生病的,长辈会以雄黄酒给小孩擦鼻子、耳朵,或在额头画个“王”字,这样邪气和病菌就不敢接近孩子了。

“杏子黄,大夫忙”,是说端午时分,因为夏季来临,天气渐转湿热,百病易生。所以,使用艾草、菖蒲和雄黄这些中草药,可以杀灭和驱赶各类虫害,阻断和减少病原菌的传播,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在抗生素未发明以前,中草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给小孩佩戴香包包(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戴香囊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老寿仙、寿桃、梅花、菊花形状的,图吉求寿;年轻人互赠香包包,用来表达爱意,就有了鸳鸯交颈、双莲并蒂、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等,取意吉祥勇敢。

我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早上,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隰县称五色线为“百索”。百索,大人也可以佩戴。系百索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百索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端午节后第一场雨时,抛到水里。据说,戴百索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等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隰县旧俗,读书人端午清晨捉青蛙。捉到青蛙后,把墨锭填进青蛙的肚子里,然后将其晾干。放得久了,墨和青蛙成为一体,再用砚磨下,墨汁浓黑,水可消肿。只是人有贼心,蛙有戒备。据说,这一天,青蛙像蒸发了似的,早就不知道躲哪去了,很少有人抓到过。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下半年的传统节日,要数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235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隰县自古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中秋月圆之时,家家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这些祭品都是圆的,象征圆满、团圆之意。祭月的习俗流传到现在,已经渐渐式微,也有少数人家还延续着这一习俗,更多的则是举家赏月和吃团圆饭了。各级电视台里的中秋晚会,给清冷的中秋月涂上喜庆的色彩,也给传统注入了新的时尚。

舌尖上的中国底蕴深厚,一些传统吃食多有象征意义。譬如月饼,形状呈圆,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苏东坡的一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形象生动地道出了人们的这一美好愿望。如同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一样,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传统。时下,月饼种类繁多,令人目眩。月饼市场的繁荣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昌盛。时光倒回二十年、三十年,或更远一点的计划经济年代,一切凭票供应,人们尚且食不果腹,哪里有余力去打月饼?但人再困难,中秋得过。梨、枣、果子应时水果并不缺乏,奇缺的是油、面、糖和做馅用的材料。大人忍一忍就过去了,孩子们叫唤得不行,大人们只能在自家鏊子上烤几个硬圆饼让小孩们解馋。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到过节,饥肠辘辘的是孩子,愁眉不展的是父母,人团圆了梦难圆,捉襟见肘几人欢。

取消供给制后,庄稼大有,市场复苏,吃月饼已经不是什么难事,打月饼更是人们所好。先是自家打,渐渐去饼子铺里让人家给烤。有的人家人多嘴多打得多,有时竟烤到半夜三更,不是扛回一笸箩,就是背回一布袋。再后来,生活更富有,人们怕麻烦,家做变成外购。南北各色月饼充斥市场。但隰县人似乎不为所动,仍旧喜欢吃本地加工的“土月饼”,他们觉得有家乡味,有怀旧感,因此月饼加工作坊兴盛起来。

每年不到八月,县城南北大街早已是铺面联袂,香气袭人了。如果你想盘点字号,多的数也数不过来。什么瓦窑坡云云月饼、吕家沟冬冬月饼、南关胖子,北门老三,正规一点的,像永盛食品厂等一些固定门店。喜庆招牌,大幅广告,把县城装饰的五彩缤纷。一律用的电烤箱,干净利索,也出活。每个铺面都雇佣三五个媳妇,说说笑笑,乒乒乓乓,一会就是一大堆,这真是烤饼一道街,隰县好风景。再看月饼,红糖芝麻馅,白糖馅、枣泥馅、豆沙馅,实心的,空心的,236大大小小,种类繁多,任挑任尝。

进入农历八月,隰县南街北街最繁华的地段,一道街棚席,都是烤炉。在速食主义时代,一切得来都太容易,大人们担心的不是孩子吃不上好吃的,更多考虑的是让孩子吃的健康。过节的心情,过节的忙碌,连等待都是美好的。在隰县人眼里,也只有吃这种传统月饼最能感受到中秋的喜庆,因为每块月饼里都是对家人深深的祝福和爱。这不是花几百元买品牌月饼能感受到的幸福。现代的工艺代替不了的是传统的韵味和节气的喜庆,代替不了的是那回忆的香甜,代替不了的是用自己的劳动对家人祝福的心意。

中秋节,品圆月,品月饼,品团圆,品出的幸福是满满的。团圆之家,无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无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无需“八千里路云和月”;无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些在外的游子、学子,也许会举杯邀明月,天涯共此时,寄情于明月,每逢佳节倍思亲了。他们明知月无情,但仍相信明月里定然传递了更多的牵挂和愿望。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191279987 传真: 邮箱:xxmhwz#126.com
地址:隰县鼓楼西南角天天饮料公司院内 邮编:041300
Copyright © 2004-2024 隰县在线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